在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廣福橋鎮老棚村一帶,流傳著一種古法造紙技藝。這種古法造紙技藝是將生長于此地的嫩楠竹作為原材料,經過剖開、腌制、漂洗、發酵、碾碎、抄紙、壓紙、揭紙、曬紙、捆扎等數十道古法工序的處理而生產出來的紙張,又名老棚紙。
據老棚村造紙藝人謝光耀介紹,古法造紙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古法造紙過程中技術含量最高的莫過于往紙漿池內添加一種名叫“楊桃根”的植物的汁液,此舉可以增加黏性,俗稱“掛涎”,汁液要適量,少了則揭不成張,多了則使紙張變得很厚。
老棚村所產的紙張主要用做香紙。千百年來,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的五雷山上香火不斷,使得香紙不愁銷路,成為村民們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年產值在2萬元以上。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機械造紙逐漸取代了手工造紙,這種古法造紙術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目前全村熟悉這門造紙技藝的人已屈指可數,古法造紙術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