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速影響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包括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在內的我國中部地區在經濟浪潮中不斷崛起和壯大,成為印刷包裝業人士關注的重要焦點。而在市場“驟熱”的情況下,不少企業依然躍躍欲試,希望盡快布局這片“新市場”。然筆者認為,大勢所趨,更不能失去冷靜,印刷企業在“布陣”之前,還需先降一降“心頭火”。
中部承接產業轉移趨勢顯著
“東部緩中趨穩,中部穩中有進,西部穩中有憂,東北降幅較大”是近日國家發改委對于我國地區經濟分析得出的總體特征描述。其中,中部地區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固定資產投資等增速居各地區之首,成為今年以來我國地區經濟中呈現的一大積極變化。
中部地區的市場升溫,從以下幾方面均可感知:
1. 從經濟增速看,上半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繼續快于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仍低于東部地區。
2.從工業增速看,中部地區保持較高增速,上半年,中部地區除山西以外,其余5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在11%以上;東部地區的天津、江蘇、福建、海南等省份增速較快;西部地區大部分省份增速較快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東北地區降勢明顯。
3. 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看,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同比均有所回落,中西部地區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產業轉移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一大趨勢,由于資源供給和產品需求條件的改變,發達地區的部分企業將部分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地區成為不可逆的勢頭。
當前,國際國內產業分工深刻調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加快。中部地區發揮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特別是對紡織、服裝、玩具、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承接、改造和發展,優化了中部地區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而在此背景下,中部地區產業承接也向中部地區的產業配套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創造了配套產業巨大的增量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印刷業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
印刷產業梯度轉移引熱中部
在7月初的第七屆中國(上海)國際印刷周主論壇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發行司司長王巖鑌女士做題為《推動中國印刷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旨報告,其中重點通報了中部地區印刷業發展的顯著趨勢。從其發言中,我們可以獲悉如下內容:
從2011年到2013年,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印刷產值由1094億元增長到1538億元,平均增長率為20%,遠超11%的全國平均水平;外商投資總額由原來20億美元增長到38.9億美元,對外加工貿易額由31.3億元增長到62億元,幾乎都翻了一番。
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騰籠換鳥”,印刷業作為偏向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的步伐明顯加快。僅江西贛州一地,近幾年就依托區位優勢,承接轉移新建立了10多家投資過億元的印刷企業。
2013年,中部地區印刷業的規模已經達到珠三角地區的85%,其發展增量已經占到全國增量的25%,成為重要增長極。東部地區穩步增長,中部地區迅速崛起,中國印刷業的產業布局已由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基地,逐步向東部,中部均衡發展過渡。
印企投資中部還需冷看軟肋
中部市場的火熱吸引了大批印刷包裝企業的投資目光,但在看清趨勢的同時,企業投入資金、人力、物力進行布局前,還需看到趨勢的另一面——中部市場存在的幾大軟肋。
其一,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穩定。多年來,中部地區勞動力一直都在向東部地區流動。其中流動的勞動力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高素質的熟練工、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一類是青壯年的打工族。雖然目前有諸多跡象表明,中部地區勞動力有回流趨勢,但分析可看出,其主要是指第二類人才。而在現行的戶籍制度以及城市發展現狀來看,第一類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可能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還將主要留在東部地區,而這類人才是企業發展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組成。
其二,國有體制的包袱。中部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國有經濟比重高,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計劃經濟留下的一些不合理因素,使中部地區市場經濟的競爭能力相對較弱。在產品創新能力,設備技術配置,經營模式創新,服務管理理念等方面都與已然成熟的珠三角、長三角以及環渤海這三大印刷產業帶存在不小的差距。急需建立成熟的市場競爭機制。
其三,流動資金匱乏。中部地區起步晚、基礎差,現有的行業門檻低,小微企業多,現有的產業結構、產品質量、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都還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使得企業在利潤空間的提升和融資等方面都缺乏與東部市場全力競爭的能力。不少企業流動資金匱乏,難以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