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埗鎮佰鴻電子廠廠長劉俊弟的記憶中,小時候跳入自家門口河涌游泳的那份愜意始終讓人念念不忘。
作為土生土長的高埗鎮新聯村人,她承襲水鄉人的傳統,從小依水而居,生活與生產都離不開“水清魚肥”的水網。最美好的童年,也是在這度過。
偏偏,殘酷的現實卻與美好的記憶背道而馳。大量無證無照污染企業進駐,一江清水成為它們偷排偷放的出口,讓水鄉人心痛難忍。
水鄉環境整治拉開序幕,重拾一江清水迎來曙光。其中,整治黑煙囪和無證無照污染企業是五個專項整治行動重頭戲。本報記者深入水鄉一線,探訪現場并追溯剖析違法排污背后的利益糾葛,調查民意解讀影響,試圖收集輿情,呈現違法排污整治的難點癥結所在。
水鄉經濟區河網密度超過1.38公里/平方公里,是珠三角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
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造就了東莞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說起她的家鄉,高埗人劉俊弟很是驕傲。
現實,卻是殘酷的。二十多年來,家門口的河涌越來越黑臭,劉俊弟只好選擇在市區另外安家。
這樣的例子,在水鄉并不少見。而這種遷移,也折射著水鄉人的無奈與心酸。
河涌污染變黑臭,污染企業違法排污自是繞不開的一個主因。
水鄉工業COD排放量超全市9成
眼下的水鄉,可以說無河不臭,大量無牌無照污染企業見縫插針,持續排放各類大氣、水體污染物和重金屬。
今日之實,離不開往日之因。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水鄉辦副主任朱默河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受限于諸多因素,水鄉的產業選擇余地不大,只能從紅磚、水泥等行業起步,發展造紙、玻璃、化工、鞋業、糧油加工等高耗能、重污染的產業。
目前,全市能耗總量排名前四的行業,有三個主要集中在水鄉經濟區。其中,造紙業的能源消費量占了全市的36%,加上水鄉經濟區地處東江下游,各個支流也是上游區域的污水匯聚之地。“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水體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大部分河涌水質屬于四類甚至五類標準,水體黑臭現象廣泛存在。”朱默河坦言。
市水鄉辦拿出的一組數據可作佐證。根據2011年全市污染源普查統計數據,水鄉經濟區“10鎮1港”產生廢水、廢氣的企業共有580家,數量占了全市的21.8%。但是,廢水、廢氣的排放量在全市的占比均超過60%。
其中,COD排放量2.41萬噸,竟然占了全市工業COD排放總量的91.74%。重點發展區5鎮的排放量更高達2.11萬噸,占全市的80%。在一次公開場合上,朱默河給出研判:毫不夸張地說,水鄉經濟區已成為全市的“排污口”。
水鄉13個水質監測斷面12個未達標
水鄉經濟區的水質到底惡化到怎樣的程度?這也是市民最想知道的。“水鄉地區的內河涌水質多介于類~劣類之間。”市環保局總工程師戴松林說。
記者從環保部門掌握到的情況,也與這個說法相吻。從東江上游到下游,水質逐級變差。特別是中堂北海仔豆鼓洲水閘斷面,污染程度更是驚人,水質是劣類,受重度污染不說,其綜合污染指數甚至高達162.16。實際上,當綜合污染指數超過12時,就可判定該水質為劣類水。對這個結果,中堂鎮環保分局局長郭首建并不意外。因這里是中堂的造紙基地,全鎮20多家造紙企業圍繞這條內河涌而建,它也等同中堂造紙業的納污河。
在水鄉地區的13個監測斷面中,劣類水質比例為46.1%,幾乎占了半壁江山。“水鄉地區總體水質狀況為重度污染,除了東江南支流石龍南河斷面外,其余12個監測斷面水質均未達到水質目標。”戴松林說。
已統計無牌無照污染企業93家
內河涌受污染,企業污染成為眾矢之的。
來自環保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水鄉經濟區“10鎮1港”重污染企業有256家,占全市重污染企業總量的31.3%。其中,造紙行業77家,電鍍企業53家,漂染企業59家,洗水企業37家,濕印企業6家,制革企業3家,其他企業21家。
此次水鄉環境整治,除了繼續嚴管重污染企業外,黑煙囪和無證無照污染企業更是重中之重。“4月底的摸底統計,水鄉地區冒黑煙囪企業18家,無牌無照污染企業93家。”戴松林說。這個數據,隨時變動。“我們仍在繼續摸查,每周都會統計上報無證無照污染企業。”中堂鎮環保分局局長郭首建說。
9月底要消除違法排污現象
對這些違法排污的“過街老鼠”,《東莞市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黑煙囪和無證無照污染企業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明確“打法”。“依法取締和整治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各類黑煙囪企業、無證無照經營的污染企業及各類違法排污企業。”戴松林說。
在今年9月底前,水鄉經濟區將基本消除冒黑煙現象和污染企業違法排污現象。
這場整治運動,環保部門將借助群眾力量,設立并公布監督電話和信箱。根據方案,無證無照污染企業將會收到整改通知,并實施停產措施或依法取締。當然,不符合環保審批手續的,堅決予以取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