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海外媒體的日子很不好過。澳國第二大報業巨頭Fairfax、英國《金融時報》相繼大幅裁員;春節剛過,紐約時報集團宣布出售旗下包括《波士頓環球報》(報紙及網站)等非核心資產;因雜志廣告業務縮水,時代公司2012年出的營收下滑7%、營業利潤下跌25%,在3月初也傳出將剝離旗下雜志業務的消息。自然,皮尤調查中心的《傳媒產業現狀報告》,一經發布就引起了極大關注。GigaOm資深編輯MathewIngram對報告作了詳細解讀,編譯如下:
過去的一年中,我們對傳媒行業給予了密切關注,傳媒業的衰減趨勢還在持續加劇。大范圍的紙媒裁員和破產而導致的讀者流失已經屢見不鮮。Pew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報告《(美國)傳媒產業現狀》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成年讀者(31%)已經放棄閱讀新聞媒體,因為它們已經無法滿足讀者過去已經習慣的新聞體驗了。
盡管這股衰減之勢已經打擊到不少傳統新聞媒體,但其他非傳統媒體卻在引領潮流,而非傳統消息來源也開始成為人們獲取消息的重要渠道——但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尚有待探討。
而關于這份《(美國)傳媒產業現狀》,GigaOm資深編輯MathewIngram總結了以下最具價值的結論:
壞消息
一、裁員仍在持續,用戶流失加劇:正如上文數據,約三分之一的美國成年讀者已經放棄新聞媒體,因為他們總是找不到想要的內容,新聞報道的受眾滿意度在下降。受訪者表示,主要原因是兩個方面:總體上的新聞報道的數量減少、完整的后續報道減少。這是否和報業裁員及內容縮減有關|?調查并沒有得出結論,但結合行業形勢,關聯的可能性非常大。
二、報業財務問題無人關心:Pew研究中心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是,多少人已經關注過傳媒業的財政危機?結論是只有一小部分受訪者。更糟糕的是,最能意識到傳媒業衰退的消費者,恰恰最早停止使用這些傳統傳媒產品。讀者們是不是要拋棄這艘正在沉淪的傳媒大船了?看起來現實就是這樣。
三、廣告業務縮水在加劇:Pew說,盡管去年電子廣告增長了17%,但這并不能補償印刷廣告持續不斷的縮減。在2012年,電子廣告每盈利1美元,印刷廣告就會損失約16美元,這個比率相比2011年顯得更駭人聽聞(2011年這個比率是1-10)。而且谷歌和臉書包攬了大部分電子廣告增長。
四、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報業:Pew研究中心顯示,由于收視率和廣告收益的回落,本地電視臺也受到牽連,連觀眾們都開始察覺它的不景氣了。不管是因為內容縮減還是想吸引更多觀眾的緣故,Pew說,本地電視逐漸轉向播放運動和娛樂節目,而減少了關于政治和犯罪的報導。
好消息
一、新聞需求不減反增:Pew調查得出,盡管要以犧牲傳統傳媒為代價,但人們對新聞的需求明顯增加了。2012年,幾大新聞網站的訪問量增加了7%,同時,社交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表示“主要通過朋友和家庭獲取新聞”的被訪者,對主動閱讀新聞顯示出更強烈的興趣。
二、部分媒體的訂閱模式取得成功:受《紐約時報》在線付費訂閱模式啟發,很多報社也建立起訂閱服務,這部分利潤,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出版商的巨虧。(當然,即便是《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的付費閱讀收益,也還不足以彌補收入空白)。
三、新聞來源更直接:社交網絡(例如博客、Facebook、Twitter以及其它平臺)帶來的“傳播民主化”現象,也許是傳媒界衰落問題中最引人爭議的一點了。任何人,從名媛到政治家,甚至品牌和公司自身都可以直接接觸到受眾。這對新聞界來說是好是壞?有關該問題的爭論持續升溫。
四、新的廣告形式涌現:這是傳媒行業另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也就是一些人口中的“本地化廣告”,或“廣告植入式新聞”。有人稱其為“品牌導向型新聞(brandjournalism)”。一些評論家,例如政治博客家AndrewSullivan認為,這存在職業道德上的爭議,而其它傳統記者,例如前紐約時報總編輯BillKeller則認為,這完全是種“道德滑坡”,而一些新媒體,例如BuzzFeed和TheAtlantic等則將這一路徑看做成功的敲門磚。
該慶幸仍有半杯水,還是后悔已經空了半杯?
傳媒業,正如一個裝了半杯水玻璃杯,不同角度看法不同:有人為還有半杯水而慶幸,有人卻為失去半杯水而大喊倒霉。但總歸有一點是無疑的:更多人已經對這杯水失去興趣了,因為他們已經在別處找到了新水源。正如哥倫比亞大學學者EmilyBell與他的合伙作者ClayShirky、ChrisAnderson在他們的報告《后工業時代的新聞業務》中所說,新聞產業發展不穩是常態,而且該趨勢還將可能持續一段時間,ClayChristensen在哈佛的訪問中也持同一觀點。
ClayShirky在2011年的一篇文章中說,一個社會,需要媒體行業來使之保持活躍。盡管這個行業并不明了的前景可能會讓人感到沮喪。即使時勢艱難,但新的傳媒公司仍在發展,新的模式也被反復嘗試,例如Forbes的“品牌之聲”(BrandVoice)模式,或者Sullivan的與讀者面對面模式(從客戶貢獻內容中進行調研),這些模式要么成為拯救該行業的救世主,要么就是該行業的克星。如果你喜歡高潮迭起,喜歡未來有無窮可能性,那么傳媒界絕對是你大展拳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