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發布的紙杯國家標準自6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迄今已有半月。記者在市區各超市看到,銷售架上遍身圖案的紙杯仍有很多,而許多市民都表示,只在特殊場合才會用到紙杯,所以紙杯有什么標準,他們也不在意。
新標準對印刷圖案和原材料要求更高
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標準化科負責人張毅介紹說,此標準屬于推薦性標準,不做強制。紙杯“新國標”最主要的規定有兩方面:一是不得使用熒光增白劑增白,制作原料不得使用回收材料;二是杯口距杯身15毫米內、杯底距杯身10毫米內不應印刷圖案。
“杯口處無印刷是對消費者的保護。”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所長劉曉兵稱,目前國內沒有食品級油墨的概念,也沒有可用于接觸食品的印刷油墨。喝水時嘴唇接觸杯口,印刷圖案里的油墨可能會被攝入,尤其是含苯油墨對健康更不利。同時在套杯子時,杯子底部有印刷圖案,也容易把顏色蹭到另一個杯子的內壁上,因此底部也要求不能有印刷。
在售紙杯多“遍身圖案”
近日,記者對超市、批發市場、小商店、餐飲點進行走訪,發現不同的紙杯質量、價格相差較大,如果按新國標要求來評判,多數都屬于“不達標”之列。
在東門農貿市場,商戶攤位上50個一包的紙杯售價各有不同,最便宜的一種一包只售2元,摸上去軟軟的,外包裝只有廠家、保質期信息,沒有QS標志;3元一包和4元一包的紙杯,大多寫著“不做熒光漂白處理,安全無異味”,“遇熱水不易軟化,不易變形”,材質是“PE+紙漿”、“紙+PE”等。
記者發現臺客隆、紅府、世紀聯華等超市售賣的紙杯,外包裝標注有生產廠家名稱、地址、QS認證、生產許可證、執行標準、材質、保質期、用途、產品等級等相關信息,比較詳盡。不過,杯身大多印有各式花紋圖案,但印刷位置能達到“新國標”要求的卻不多,有的圖案邊緣延伸到杯口,有的甚至是“全身”都印上圖案。
大多消費者對紙杯質量不在意
“用一次就扔掉,我一般選中等價位的,拿在手上不太軟就行。”顧客劉女士說。
九州市場一位商戶稱,紙杯質量不同,當然價格也就不一樣,不過不影響使用,一般不會漏水,多買還可以更便宜,“開小餐館的買得多”,提及紙杯的新標準,老板說他還不知道。
記者發現,梅溪路立交橋北面的一些大排檔,老板給客人倒茶都用一次性紙杯。這些沒任何標志的紙杯疊放在案板上,“用的時候直接拿,方便。”
據記者了解,我市共有紙杯、紙盒生產企業4家。市質監局已開展了專項標準宣傳貫徹,派員分別趕赴這4家生產企業開展檢查,了解新標準執行的準備情況,并要求所在地縣局落實源頭監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