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各地如火如荼進行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的時候,云南省臨滄耿馬縣有一個芒團村,卻依靠著600年前的傳統造紙術,讓全村人過著幸福的生活。
芒團傣族造紙工藝生產過程復雜,要經浸泡、蒸煮、掏漿、抄低、晾曬五個流程,11道工序,于2006年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芒團村的造紙原料是構樹的樹皮,人們先把原料用水浸泡,以木槌捶打,經清水漂洗再用草木灰堿液浸泡蒸者,除去原料中的果膠、色素、雜質等物,拿到村寨邊的溪水里漂洗,在卵石上將原料捶打成絮狀,再拿回家中放入水中化為紙漿,在木槽中注滿清水,將抄紙器置于槽中,倒入紙漿溶液并用手指攪動,手掌輕攪漿的便紙漿均勻沉淀水中,提起抄紙器、濾去水份在陽光下晾曬,最后用木刮或瓷片沿四邊刮取,折疊成冊,便制成了質地柔韌光潔。色澤較白的棉紙,傣家人叫“潔沙”,這種白綿紙取材純天然,紙質堅韌潔白、柔軟光滑,不含化學元素,不會被蟲蛀,保存時間長且不變色的優點,過去多被官府用來頒布告示或書寫公文、任職文書,也常被寺廟用來抄寫經文,現在書畫愛好者多用來寫字作畫,有的還用于捆扎人民幣和包裝普洱茶等,深受各族群眾喜愛,也為芒團村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
艾苪是芒團造紙傳承人玉勐嘎的兒媳婦,在家里有記載以來,艾苪已經是家族的第五代造紙傳承人。在芒團村,造紙嚴格執行傳女不傳男的規矩,男人只是偶爾幫忙一下。據孟定社會事業局馬維偉局長介紹,芒團白棉紙的原料只需10塊一公斤,每公斤樹皮能造出20張紙,好的紙能賣到7塊一張,芒團村的村民每人每天可以造紙200張,平時茶葉廠、書畫院和一些寺廟都長期預訂芒團村的白棉紙,全村一百多戶人家,依靠造紙每戶能實現年收入6萬元。也正是因為良好的經濟效益,芒團村的傳統造紙術流傳到現在依然生機勃勃,創造經濟效益是最為適用的傳承之道。
但目前因為造紙的原料不足,芒團村一百多戶人家,現在只有72戶仍在造紙。針對這一情況,耿馬縣政府已經出臺相關項目,用地上山,在山上種植構樹,將會實現1700畝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