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 朦朧煙雨籠罩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澆灌著萬頃綠波蕩漾的林竹,初夏的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望魚古鎮宛如仙境一般。田間耕作的村民,望著一片片青山竹海,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隨著望魚鄉退耕還林工程的不斷深入,竹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們的腰包漸漸鼓起來了,心情也好起來了。
退耕還林帶來發展契機
2000年,望魚鄉啟動退耕還林工程。在“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16字方針指引下,望魚鄉圍繞“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的目標,以“國家要生態、地區要發展、農民要致富”為目的,嚴格執行退耕還林政策,切實加強工程管理,做到“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
“退耕還林是項大工程,有許多問題需要一一解決,其中退耕農戶的生活問題最關鍵。”望魚鄉黨委書記楊明康告訴記者,“隨著退耕還林的開展,鄉黨委和鄉政府緊抓紙漿原料基地建設這一契機,決定大力發展林竹業,促進經濟發展。”
一個正確的決策,便是一條帶領群眾奔向小康的道路。
通過林竹混交和林下種植養殖等方式獲取短周期收益,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嘗試,再嘗試,望魚鄉通過科學規劃、系統管理,在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退耕還林工程不僅提高了森林覆蓋率,遏制了水土流失,而且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致富增收。
如今的望魚,蒼松翠柏,林木森森,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5%,山川秀美的生態望魚已經形成。
凝聚力量擴大竹業基地
山變綠了,水變清了,天變藍了,望魚鄉植樹造林的行動還在繼續。
望魚鄉黨委副書記巫毅告訴記者:“發展竹產業是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短平快’產業。大力發展竹產業既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退耕還林成效的現實需求,也是發展全鄉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望魚鄉黨委、鄉政府決定調動各方力量,大力發展林竹產業。
為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鄉黨委、鄉政府成立了由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的工作機制,并成立了由鄉黨委、鄉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紙漿原料林基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全鄉的林竹產業發展工作。
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望魚鄉通過會議、標語、專欄等形式加大宣傳動員和引導力度,并組織干部和種植大戶到區內示范點、外地先進鄉鎮參觀學習,打消了干部群眾的疑慮,增強了加快林竹產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如今的望魚,已凝聚起了一股積極投身竹產業基地發展的巨大力量,竹產業發展呈現如火如荼之勢。今年上半年全鄉已新栽紙漿竹6800畝,在雨城區下達目標任務4200畝的基礎上,擴大試種新栽2600畝。
多措并舉促進林農致富
林農興竹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是竹子并不是種下就能成活,如何保證成活率?怎樣才能種出高質量的紙漿竹?引導和管理林竹產業健康發展的重擔落到鄉黨委和政府的肩上。
種苗是基礎。為了讓農戶能適時、大量栽種慈竹,望魚鄉及時召開保障種苗供應緊急會議,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種苗缺口問題。
技術是關鍵。為了提高竹子栽種成活率,望魚鄉為每個村落實了至少一名林業技術員,具體負責全鄉發展林竹產業的技術指導,以確保栽竹質量。
舉措是動力。望魚鄉采取三大措施推進林竹產業發展:一是充分利用村旁、路旁、溝旁、地旁和房前屋后,大力發展紙漿原料林,讓“四旁地”變經濟林;二是利用以前退耕還林、荒山造林時發展的地塊,把一些效益低的樹木換成經濟效益高的紙漿原料林,讓低效林變高效林;三是結合退耕還林政策補助延長的機遇,積極鼓勵村民種植見效快的紙漿林,讓遲效林變速效林,既保證了退耕還林的成果,又保證了農民的利益不受影響。
如今的望魚,依托退耕還林工程發展起來的林竹產業已經有了較好的發展基礎,呈現出生態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和新型林業產業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