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足跡”指的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一個人,在一定時間內消費的所有產品和服務所需要的水資源數量。那么,潔白單薄的紙,真的是耗水“大戶”嗎?
水作為造紙必須消耗的能源之一,噸紙耗水量一直是評定其環保與否的重要標準。2009年7月開始,中國關于紙張的生產水耗標準由噸紙耗水量60噸降至20噸。實際上,以芬歐匯川常熟紙廠生產的“佳印”系列復印紙為例,其噸紙耗水量僅為5噸左右,是國家標準20噸的1/4。
根據世界水足跡網絡組織(WFN)在芬歐匯川德國工廠的實驗,除去那些可以再循環利用的水,實際上真正屬于存在于造紙流程中的耗水量僅占整張紙“水足跡”的1%。也就是說,在芬歐匯川生產一張A4紙的水足跡僅相當于2瓶普通滴眼液。
造紙耗水量的降低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生產流程中降低耗水量,二是對廢水的處理和再利用。使用越高端的技術和程序,越多的輸入水量可以在內部得到循環再利用。芬歐匯川還采用了有效的現代化生物處理技術,使廢水得以凈化,可以再次投入生產。在過去15年,芬歐匯川的噸紙耗水量降低了近50%。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造紙白水的循環再利用率已接近97%。
如今,從原料供應、運輸到生產制造過程中的用水量在不斷降低,但唯有從觀念上樹立善待水資源的意識并付諸實踐,才能從根本上洗脫造紙費水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