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記者一行來到鳳岡縣龍泉鎮西山村勝利村民組新元村寨的小河邊,探訪當地村民利用傳統手工工藝制造皮紙。
記者趕到時,5個民間造紙藝人忙得不亦樂乎。
據了解,利用構皮為原料制造的皮紙是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隋唐五代時的圖書已有使用皮紙的,宋以后的圖書典籍中,皮紙是使用最多的紙類之一。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手工的造紙術已完全被現代的工業化造紙所代替。但在西山村新元,民間手工造紙的完整工序至今仍然留存,只是現狀令人堪憂!
“像你們一樣做皮紙的,現在還有多少戶?”
“現在只有7戶咯!以前,新元一個寨子30多家,家家都靠這生活。”村民周繼才看著手中的澆紙工具對記者說,“據我家公(祖父)回憶,他的前兩輩就已經會造紙了,這樣一算,新元做皮紙至少有5代人以上的歷史。”
“是不是制作工藝太復雜?”記者問。
“不光工序復雜,而且利薄,又臟還累。我們是學到這門手藝,甩不掉嘎!”周繼才無奈地回答。
接著,他如數家珍:“采料、扎團、浸泡、拌灰、蒸煮、洗滌、拌漿、舀紙,此外還有榨紙、起紙、曬紙、收紙、數紙、做紙、磨紙等工序。”
時光回溯。
那時在新元這個寨子內,手工制作皮紙作坊可謂一道獨特風景。每戶房屋邊都有一個專門浸泡構皮所用的浸泡池,家家戶戶房屋四周隨處可見包扎好的一捆捆構皮,一座座生產紙張的手工小作坊星星點點布在小河邊。
村民們除了利用趕場去外鄉鎮購買原料外,還就地取材。每年七八月間,用刀剝下構樹主干或枝干的皮,再將皮的綠色表層去掉,由此開始了古法造紙的工序。整個生產過程都是手工作業。
造紙收入曾一度是新元人的主要經濟來源,在原料保證情況下,平均一月,光靠造紙收入就在1000元到2000元左右。農忙時種田,農閑時造紙,兩業并進,世代相傳。 生產出來的紙不僅可用作書寫,也可用來制作燈籠、做雨傘或笠帽。
那時,古法造紙給當地鄉親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在他們的眼里,一堆堆造好的皮紙無疑就像是一座座用金子堆砌的山。由于手工造紙工序很多,過程很復雜,加上利潤微薄,勞作起來又臟又累,如今,很多年輕人寧愿到外面打工賺錢,也不愿從事此業。
正是,古法造紙今猶在,往日盛況哪堪比!
在手工制造皮紙現場,記者向這些民間藝人們說明我們想了解手工造紙的意圖。5名藝人爭相向我們講解了造紙的整個過程,并當場給我們演示了幾個程序,從中我們感悟到了手工造紙的艱辛。
據鳳岡縣城用過新元皮紙的繪畫愛好者介紹,“新元皮紙”才開始用時,感覺這紙的紙性與生宣差不多,能忠實反映墨色,雖然筆觸與宣紙又有不同,但用習慣了后感覺還是不錯的。皮紙一面光一面糙,紙質比較韌,好的皮紙紙面是象牙白色。由于紙面的紙紋特殊,在新元皮紙上作畫,很容易形成一種壁畫般古樸、殘破與神秘的畫面效果。
手工造紙能否對當地村民生活造成污染?
據新元上年齡的老人介紹,古法造紙需要石灰浸泡構皮,用石灰浸構皮的水是反復利用的,一般不排放出去。況且制造紙的都是以家庭作坊的模式進行加工,規模不大,不會給村民的生活造成太大污染。
采訪中,不少老年人憂心忡忡:“現在我們最大的憂慮是沒有年輕的傳承人,而且,村中會造紙工藝的人大多文化素質不高,對皮紙的制作有改良也沒有辦法詳細記下,境況的確堪憂!”
相關資料表明,鳳岡手工造的皮紙,不采用任何化工原料,PH值保持在7.8左右。更不可思議的是,這種手工制造的紙張,能夠保存500年不變質。
據新元民間藝人介紹,手工造紙的原材料是構樹皮。構樹是一種灌木,就是手指那么大的灌木。這種樹長得非常快,砍掉一棵,根還在,根會長出五六棵出來,明年又能用了,其原料并不成問題。
因此,新元人希望通過新聞媒體的介入,吸引相關專家的到來,更好地研究新元皮紙的歷史價值。如果不及時挖掘保護,也許,手工皮紙制作工藝將會漸行漸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