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據史料記載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據《后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后人將蔡倫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后,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后又傳到世界各地。在甘肅東南部,嘉陵江的上游,西漢水南岸的康縣北部寺臺、大堡河一帶,至今還延續和流傳著傳統的手工技藝造紙術。這些游離在現代科技之外的古老作坊,除了給當地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之外,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為世人稱道。
源自清代
造紙,康縣當地群眾又叫做“抄紙”。據《康縣縣志》記載,手工造紙在康縣形成規模歷史久遠。一般認為是從清代初期開始,手工造紙術傳入康縣境內。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后,手工造紙一直都是康北農村農民家庭副業收入的重要渠道。據康縣文化部門的調查,在1919年——1923年之間,在康縣鞏集、大堡、寺臺、云臺、大南峪、賈安等鄉鎮,共有紙農6000余戶,年造紙2.5萬擔。解放后,民間手工造紙一度被禁止。據當地老人回憶,1958年的時候,由于破除迷信,對用作祭奠的土法造紙被迫停業。到了1979年,私營造紙業又開始興起。
據康縣文化局茍局長介紹,康縣寺臺手工造紙術,于清康熙末年由陜西傳習而來,至今當地仍保留著這種傳統手工技藝。解放初期手工造紙是康縣農民最主要的創收途徑之一,并形成了一定規模,產品遠銷蘭州、隴西、青海等地。
依據造紙工藝之粗細,原料之優劣,所造紙分為經板、改良、四才、二連等四種。每年造紙期為10月至翌年3月,多在農閑季節。1980年以來,莊子村造紙作坊,利用廢紙、廢書報、舊紙箱等作為原料造紙,不僅增加了原料種類,并有效保護了自然環境。
七十二道工序
康縣手工造紙是以構皮、竹穰、滑草藤、油柏葉、五味子藤等為原料,先分別制成皮料漿和草料漿,然后按不同比例混合,添加藤汁抄制紙品,制出不同品種的紙張。整個生產程序有72道工序,當地造紙師傅告訴記者,這些工序主要包括:“分備料、原料加工、挑揀、蒸穰、碾穰、刀切、砸穰、淘穰、打撈、石子記數、榨水、上墻、撕下捆扎、刀切剪齊等”,所謂“造紙七十二道手,上墻還要吹一口”,可想其生產過程之復雜。
造紙工序復雜,環環相扣。成品要求達到紙質綿韌、手感潤柔、紙面平整、切邊整齊潔凈。
在低成本、大批量的工業紙品沖擊下,康縣寺臺手工造紙戶大幅下降,這一根植于農村,世代相傳,工藝考究,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已瀕臨失傳,又遭遇百年不遇的5·12特大地震影響,寺臺造紙作坊全部倒塌,大部分生產工具損毀,搶救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手工完成
寺臺造紙既是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又是當地群眾致富的重要途徑。“因此,有效地保護和發展這一傳統工藝,對傳承民族古老文化和地方手工業發展都有特殊的價值和重要意義。”康縣文化局茍局長說。
造紙工藝流程復雜,這些生產技藝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且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它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技術基因,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造紙術延續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長期以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據寺臺造紙作坊的張師傅介紹,康縣寺臺手工造紙術最大的特點是從原料加工到成紙工序全由手工完成。長期以來造紙技藝全靠師徒傳承,世代相傳。如今雖然有關造紙的工藝流程已出了不少著作。但真正的紙加工技藝(絕招)仍然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還要憑悟性和長期實踐的體會及感覺才能掌握,難以言表和形成文字。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寺臺造紙作坊的原料加工大都采用日曬、雨淋、露煉等方法,自然天成,沒有具體的理化指標,全憑經驗掌握。
文化遺產
多年來造紙一直是康縣農村發展的重要產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康縣文化局茍局長介紹,民間造紙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造紙的原料取自農林副產品或收購的廢紙,這樣一來可以充分利用資源,既能促進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又能有效地保護環境。”據了解,康縣曾創下年銷售造紙2.5萬擔的紀錄,產品銷往隴西、隴東、蘭州、西寧等地。“其次是具有深遠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重點保護和發展造紙術,對加快科學發展、構建文化康縣、弘揚民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康縣寺臺造紙術,歷史悠久,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價值、工藝價值和經濟價值。造紙術延續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造紙工藝流程復雜,這些生產技藝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智慧的結晶,且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它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技術基因,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保護計劃
近年來,造紙技術難度大,工藝周期長,加之抄紙、烘紙又非常辛苦和麻煩,年輕人多不愿意學,所以學這項技術的人越來越少。由于社會的發展,多種現代化機械和化工產品正在不斷取代傳統的加工器具和用料,使最具特色的造紙傳統工藝難以為繼。由于工業紙價格低廉,給傳統造紙業造成了極大壓力,加之經營不善,不少紙農停產外出打工。目前,仍在堅持生產的部分紙農也已步履艱難,面臨瀕危狀況。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縣鄉兩級就從成本費用、植物原料采集等方面給予了優惠扶持,并進行了收集、整理、建檔等一系列保護措施。記者從康縣有關部門了解到,目前康縣已經對民間造紙術展開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一是重點保護身懷絕技的老藝人、老工人、發揮他們的傳幫帶作用,培養年輕一代的造紙人才;二是保存完整的造紙傳統工藝和技術;三是建設完整的原料生產基地;建設一座造紙文化園。”據康縣文化局茍局長介紹,從2008年開始的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已經摸清了老藝人的數量,并著手收集整理研究造紙的傳統制作技藝,原料基地工作已經全面建設。從今年開始,縣上重點培養了一批造紙新一代技術人才,使傳統技藝后繼有人。2010年建成造紙傳統工藝作坊,全面恢復造紙傳統工藝。2011年建成造紙文化園,全方位展示造紙傳統技藝,達到保護、弘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