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足縣文物普查隊在高坪鄉發現清代造紙作坊遺跡。
該遺跡位于高坪鄉陳家溝,現存2處,分別在料子凼和一碗水處。其中,一碗水在長約近12米的巖石上,橫向開鑿三個石池,當地人稱為“舀紙凼凼”。池中皆鑿有排水孔,中間石池邊寬分別為2.8、2.35米,深0.9米,用途是民間造紙中浸泡竹料等工序所用。據介紹,當地人充分利用石頭、溪水、竹子等資源,就地取材進行造紙;在造紙工序上,很多與我國傳統造紙術基本相同,如與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用竹造紙工序圖相比,在“斬竹漂塘”、“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干”等工序上基本相似。
此次發現一碗水等造紙遺跡的石池,具體開鑿時間不詳。據史料記載,清代乾隆時期大足西北一帶就有民間造紙作業出現。《民國大足縣志》“物產”有“以中敖鎮所造草紙最佳”的記載,調查中,當地老年人介紹,造好后的紙送往附近中敖場,今四川省安岳縣的李家、兩板橋等集市上銷售。因此,造紙遺跡時代初步估計為清代,至遲為民國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