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造紙技術調查和保護現場會議及暨第二屆東亞紙張保護項目協調會議”在貴陽舉行。國內外3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筑城就保護古法造紙這一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進行研討。
手工造紙技術是我國一項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對于少數民族手工造紙技術的考察和探究,對了解、印證中國古代造紙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西南少數民族的造紙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現今貴州、云南、廣西壯族自治區等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仍保留有多個手工造紙地點。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世居地少數民族有苗、布依、侗、彝等17個。貴州省內還有多個縣少數民族都保留著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目前保護較完好。其中丹寨石橋造紙、烏當香紙溝造紙工藝、貞豐小屯古法造紙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12月3日、4日,專家們親赴貞豐、丹寨縣實地考察,深入了解貴州少數民族手工造紙技術現狀及保護工作的開展情況。對于貴州古法造紙工藝及貴州省在文化保護方面做出的努力,專家們大為贊賞。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理事長耿瑩女士更是感嘆:對貴州省在文化保護方面做出的努力印象深刻,她想更多看多了解貴州;來自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專家吳偉鑌此番已是3赴貴州,為的是學習、借鑒貴州在文物保護方面的經驗。
會上,各學者專家們就東亞紙張保護項目2010年工作計劃與東亞紙質文物保護修理第四次學術研討會展開了深層次討論。
新聞背景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杰出的成就。
教科書上的經典闡述是,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明人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系統敘述了竹紙的生產過程。這些記載,和今天一些地方仍能看到的民間古法造竹紙過程大體相同。
因此,古法造紙被人稱為東方古老造紙術的“活化石”,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工藝和經濟價值。
古法造紙技藝至今仍在貴州丹寨、石阡、荔波、烏當、思南、印江、惠水、三穗、從江、長順、江口、岑鞏、盤縣、務川等10多個縣市延續與傳承。其中一部分已經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部分造紙能手成為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這項古老的技藝開始重新顯現出勃勃的生機。
中國科技大學手工紙研究所博士陳彪認為古法造紙有著較高的文化價值,它的工藝本身就是文化。
材料是實現藝術的原生態效果的一種形式,這是古法造紙存在理由,它不會被時代淘汰,其本身的歷史文化價值,隨著時代的進步會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