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國初期的年產不足百萬噸一躍而成2008年的八千萬噸,從以前依賴進口到現在的世界第二大造紙生產國,中國造紙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規模分散到逐步集中的歷程。
然而,挑戰不容忽視。2009年6月下旬,于蘇州召開的“2009中國紙業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中國造紙業有識之士呼吁,在世界經濟形勢持續低迷、自然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等多重壓力下,中國紙業仍亟待摸索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草木之爭——可持續觀念的進化
盡管受世界經濟衰退的影響,2008年中國造紙業工業總產值仍然達到了4571億人民幣,占GDP的1.52%。無可否認,作為工業和生活的基本原材料,造紙業幾乎已影響到了國家的經濟、文化、生活、國防等各個方面。
然而隨著中國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逐步重視,造紙業如何與環境共生共處,讓資源永續,滿足社會需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成為中國造紙行業需要面對的問題。
究竟何為可持續發展——20世紀80年代,多個國際組織陸續開始探索可持續發展概念(SustainableDevelopment)。包括世界自然保護同盟(IUCN)、國際環境和發展委員等國際組織及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進行了概括。
直至今日,人們已對可持續發展觀達成相對的共識。那就是可持續發展強調經濟、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既使經濟得到發展滿足人類需求,又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不對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危害。
目前最為主流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主要將產業從從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經濟屬性和科技屬性等幾個方面進行定義。也就是說,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尋求一種最佳的生態系統,并且在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社會生活品質;此外,國家或企業的經濟發展是在不降低環境質量和不破壞世界自然資源基礎上開展;最后,則是倡導使用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以盡量減少能源及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耗,其著眼點就是建立極少產生廢料和污染物的工藝和技術系統。
反觀中國造紙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尤其是減排貢獻——事實上是在過去六十年間中,歷經了漫長痛苦的認識之辯后,時至近十年,才得以回歸到正確的主流發展思潮的道路上來。整個造紙行業在政府和企業的努力與推進下獲得了長足發展。
1949年之后,由于人們對紙業屬性的認識不足,加上中國森林資源非常貧乏。業界一直錯誤地認為,用木材造紙是浪費資源,用草類原料才最符合中國國情。1958年,更形成了“以草為主”的原料方針,“草木之爭”被提高到了政治路線之爭的高度。但歷史證明,以草制紙,污染極大,已成為危害現今造紙業生存的罪魁禍首。草漿的使用,不僅會影響產品品種檔次和質量的提高,也限制著環境污染治理、勞動生產率諸方面的進步。草漿黑液處理在世界范圍內至今仍是未能妥善解決的難題。
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草木之爭”得以平息,國家才明確以木材為主的發展路線取代了。人們逐漸發現,木材比其他纖維原料更適合于現代化大生產;更易造出各種高品質的紙品,且易于污染治理。這些優點使木材逐漸成為現今造紙最主要的原料。
污染大戶的可持續之道
中國國家信息部范劍平主任在“2009中國紙業可持續發展論壇”表示:“造紙行業正在危機中間脫胎換骨的進行結構性的重組,造紙行業將在國民經濟中間逐步以一個新環保、新技術的現代化造紙行業的形象,出現在全國人民面前。對造紙行業的落后印象,正在被我們新一輪,更加先進,更加節能的技術所改變。”
這其中,政府政策對產業技術升級的推動因素功不可沒。根據環境保護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 《制漿造紙工業水污染排放標準》自2008年8月1日執行以來已進入了2009年5月1號實施的新環保標準階段。而距未來2011年7月1日還將再次提高的環保標準,時間也并不遙遠。無可置疑,新的環保標準將對中國造紙企業形成很大的挑戰性。只有那些已形成經營規模化、生產清潔化、資源集約化的造紙企業將在逐步收緊的國家規范中獲得更多市場機會。
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俞海在“2009中國紙業可持續發展論壇”上表示,“中國造紙行業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包括:原料結構中草漿、葦漿等非木漿占比偏高;行業集中度低,小紙廠偏多。”此外,目前國家現行的水資源費和排放費征收額度過低也也是原因之一。
根據已有研究,通過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政策減排三大措施,可合計減排COD70萬噸;調整造紙行業原料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可實現年削減COD排放量12萬噸。因此,結構調整,技術進步,規模經營和企業污染治理是實現造紙行業減排的關鍵。
與會嘉賓強調,造紙工業必須與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應盡快建立我國現代造紙工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加快建立我國造紙工業可持續發展指標評價體系,根據建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即全面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特殊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和側重性原則,探討完善合理的造紙工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十分必要。
“有利于污染減排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尚未形成。”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俞海表示,“根據國家對于2009年水污染減排的主要思路,中國的水污染總目標: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3%以上,比2005年下降8%。2009年,中國將把完善污染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三大體系作為減排目標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快實施污染源自動監控、執法監督、監督性監測、信息傳輸與統計、環境質量監測能力建設等重點項目,促進減排責任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