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采伐是林業生產的一項重要作業,對森林采伐行為的法律約束,除了《森林法》、《森林法實施細則》等法律條款外,我國林業管理部門國家林業局還制定了專門的《森林采伐作業規程》標準,用來規范我國的森林采伐作業行為,保證森林采伐作業的合理性、有序性和安全性,提高采伐作業質量與效益,減少森林采伐對環境與社會的負面影響。《森林采伐作業規程》是國家林業局2005年8月16日發布的行業標準,對林木采伐的目的、管理機構、伐采方式、更新撫育、運輸等方面都做了詳細規定。
金光集團APP是國內林漿紙一體化模式的倡導者、踐行者,十幾年來,在國內已經營造了近500萬畝的漿紙原料林。500萬畝的人工原料林,要想造林就必須要采伐更新;500萬畝原料林逐年成熟,要想轉變成制漿造紙的原材料也必須要進行采伐更新。金光集團APP營林作業各環節中,涉及法律最多的就是林木采伐,可以說判斷金光集團APP是否依法營林的直接方式就是看其是否依法進行林木采伐和運輸。
一般人的概念,林木是長到成熟時申請采伐,需要多少就采伐多少,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國對森林資源的采伐有著明確而且嚴格的規定,國家根據林木資源消長對采伐進行總額限定,采伐數量依據林木生長蓄積量決定。簡單來說,采伐多少林木是由生長蓄積的增加量決定的。國家每年會給各地下達采伐指標,再由省林業主管部門依次分配到各縣市,而各縣市的指標量,則是依據各縣市的資源編限。所謂的資源編限,就是營林單位在商品林營林初期就依據自己的造林面積、營林設計等作出林木長到成熟時可以增加的蓄積量并報縣(市)林業主管部門審核,縣(市)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后列入本區域森林資源編限方案。到林木成熟時,根據編限方案的造林面積等資料和有資質的林業技術部門實地調查設計的采伐量,才可申請到采伐指標。因此,APP的每個營林單位,都是在造林初期就將自己造林的基本數據、資料報給當地的縣(市)林業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納入當地的資源管理,在林木生長過程中接受林業部們的管理監督,這樣到林木采伐時才能夠申請到采伐指標開展采伐作業。
森林資源是一種可循環利用的再生資源,森林采伐后及時恢復更新就是實現綠色循環的重要途徑。為了控制森林資源采伐后的恢復更新,國家要求采伐單位做出植被恢復計劃,以保障森林資源的有序消耗和增長。因此,作為營林單位,APP對于商品林成熟林分申請采伐時需要給林業主管部門遞交伐區設計書等申請材料外,提交自己需要采伐的林木的具體位置、面積、林種、林齡、蓄積、采伐保留區、道路設計建設、生態影響評價等相關材料,供當地縣(市)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時,為了完成植被恢復和森林蓄積量的有序增加,還需要提交人工林更新造林設計書,明確采伐后更新造林的資金投入、造林時間、造林方式、撫育管護、緩沖區保護等相關內容。APP只有如實完成并提交了相應的材料,縣級林業主管部門才會接收材料并依法審核。
APP的林木采伐申請經國家縣/市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并獲得獲得通過后,才能領取到林木采伐作業許可證,采伐證上包含了林地的具體位置、管理編號、林木面積、出材量、采伐期限等非常具體的控制指標。APP必須依照采伐證規定進行采伐作業,當地林業主管部門也會對采伐現場進行監控管理。對于超面積和超數量、超時間采伐的,都會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處罰。因此,在采伐作業過程中,APP的作業行為是由當地林業主管部門和下屬地方機構完成的,其管理體系非常嚴格和完善,這既確保了森林資源的依法利用,也確保了企業依法開展作業行為。
林木采伐后需要銷售或者調運到工廠,就涉及到林木的運輸管理。在我國的法律法規中,對林木的運輸管理也極為嚴格,一般縣與縣之間的交通要道都設有木材檢查站,以檢查流通的木材是否合法,因此木材調運必須要攜帶合法手續。木材運輸的手續由木材產地的林業主管部門開具,包括木材運輸證、檢驗檢疫證。木材運輸證上包含了運輸數量、種類和運輸時間,一般運輸時間根據交通工具和距離確定,運輸數量、種類和運輸證不一致的,要受到法律懲罰。超過運輸時間運輸的,運輸正要作廢。APP作為制漿造紙企業,木材作為漿紙原料運輸,一般都是跨縣區運輸,設計的管理部門多,只有手續完善、合法運輸才可能實現木材的調運。在APP的林木運輸作業要求中,在這些都有著明確的規定,以確保企業經營行為的合法、守法開展。
今年6月底,APP中國對社會承諾:恪守中國法律法規,并將這些法律法規融入到公司可持續發展的營林實踐和人工造林管理系統之中。透過林木采伐這些繁瑣的管理程序和管理細節可以看出,依法營林不僅成為金光集團APP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準則,而且已融入到了企業的管理和具體作業行為中,企業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采伐作業指導書》、《采運管理辦法》、《伐區設計調查工作指引》等人工林經營管理辦法,約束自己的經營管理行為,使企業在林木采伐作業中的種種作業,都在鄉/鎮和縣級乃至市級林業主管部門的管理和監控下開展,這既是對自己的約束,也是對自己林木所有權益的保護,更有效保證了我國林業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通訊員 任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