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導致一個月后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這是著名的“蝴蝶效應”。去年底以來,國內紙價漲風四起,尤以新聞紙為劇,導致報刊紛紛提價應對,各方叫苦不迭。考察源頭,這場漲價風潮的“幕后推手”,竟然是萬里之外的美國廢紙——業內人士俗稱“美廢”。 “美廢”發飆,為何會在我國掀起一場“龍卷風”?
市民感受:“很多報刊都漲價了”
每周三,家住中華路的符小姐都會花1.2元買份《上海一周》。昨天她去報攤亭買報,攤主提醒她漲了8毛錢。符小姐算了一筆賬:周報一年52期,如果每期都買的話,8毛錢的漲幅意味著一年要多花41.6元。
“很多報刊都漲了價。《南方周末》、《經濟觀察報》從2元漲到3元,《第一財經日報》從1元漲到2元,《財經》從去年的10元漲到今年的15元,本地的一份都市報從0.7元漲到1元,其他報紙也都預告了漲價的消息。”常府街上,報攤老板孫勝告訴記者,“昨天少賣幾十份報紙呢,不少人都不愿意多花錢在報刊上了。”
從年初起,國內報刊漲聲四起。在成都,從7月1日起,《成都商報》、《華西都市報》零售價從0.5元漲至1元;在上海,7月下旬,《新聞晨報》、《新民晚報》零售價從0.7元漲至1元;在武漢,8月6日起,《楚天金報》、《武漢晚報》等均從0.5元漲至1元。為應對高紙價帶來的高成本支出,很多黨報、都市報、晚報在制定明年的報紙征訂政策時,都無可奈何地選擇了提價……
印務公司:“新聞紙一年漲了40%”
報刊漲價,緣于新聞紙價格的一路狂奔。
南京一家大型印務公司負責人透露,新聞紙采購價格去年初還在4400元/噸左右,到今年初猛漲到5300元/噸,今年8月再次漲到6100元/噸,漲幅近40%!
“現在造紙廠都是送紙上門,有時候送紙的時候通知我們,一噸紙漲300元甚至500元!絲毫沒有商量余地。”該負責人透露,一家發行量在50萬份的報紙,每年需用紙約4萬噸,這樣算下來一年就增加6800萬元成本。
報紙生產中,紙張成本占60%,“價格倒掛”現象在報業市場普遍存在,中間的成本差價主要依靠廣告收入來彌補。一些報社不得不提高廣告單價,調整發行價格,或減少版面、少做彩版面來降低成本。
尋找源頭:誰在不斷推高紙價
南京是全國報業重鎮,不過本地卻只有一家年產3萬噸的造紙企業——金銀杏紙業公司,這家企業因廠房搬遷正處于停產狀態,而江蘇省也只有泰州一家紙廠生產新聞紙。本地市場上的新聞紙,絕大部分來自山東和安徽。
“國內報刊,幾乎全用的是再生紙。所謂再生紙,就是用國內廢報紙(‘國廢’)摻上進口美國廢報紙(‘美廢’)、日本廢紙(‘日廢’)。”金銀杏紙業有關負責人透露,由于我國廢紙回收還沒有形成規模,而美國報紙使用的是木材原漿紙,舊報紙基本不再回收利用,大量舊報紙通常以低價出口到我國,這些彈性好、纖維足的舊報紙,成為我國新聞紙生產必不可少的“勾兌物”,來自美國的廢紙漿目前已占國內紙漿消耗總量的45%以上。
由于受網絡媒體的沖擊,從去年開始,美國國內報紙裁員、減版很厲害,再加上環保的要求,規定紙廠可以摻加30%的再生紙,因此當地也開始回收利用舊報紙,“美廢”的身價頓時水漲船高,價格已從去年底的140美元/噸,漲至310美元/噸,價格翻了一倍多。據江蘇海關統計,今年1—7月,江蘇口岸累計進口廢紙201.8萬噸,價值4.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31%和76.6%。
“另外,由于造紙業是高污染行業,2007年全國有2000多家紙廠關閉,光是山東就關閉了1000家中小產能的紙廠。”南京林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制漿造紙專業教授李忠正說,山東造紙廠輻射全國,山東紙廠的關閉造成全國紙張供應緊張。
企業:造紙的日子也不好過
不過,紙價上漲,紙廠也難“笑”起來。
“除了‘美廢’因素,生產紙的輔助原料,如水、電、煤的價格都在不斷上漲。”馬鞍山造紙廠銷售部杜經理告訴記者,特別是煤,煤的價格跟年初相比已經上漲了120%。“據我所知,現在造紙業多數企業虧損,即使提高了售價,企業效益仍然不好。只有將價格提到6500元/噸,才能勉強維持收益。”
“原材料的價格還會繼續上漲,不提價是不太可能的。我們的原則是保大報,小報盡量不供應。”新聞紙生產大戶——晨鳴紙業有關負責人透露,考慮到和一些大印刷廠、報社長時間的合作關系,之前提價的幅度還不算大,如果不考慮關系的話,會提得更高。
趨勢:未來新聞紙價格還將走高
“未來一段時間,新聞紙價格還可能上漲!”李忠正教授分析,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從原料方面突破。政府應大力推進“林漿紙一體化”工程,增加新聞紙原料供應,以便從根本上改變被動局面。
他說,“林漿紙一體化”即將原來分離的林、漿、紙三個環節整合在一起,讓造紙企業負擔起造林的責任,自己解決木材原料問題,發展生態造紙,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的產業格局,促進造紙業可持續發展。同時,政府要鼓勵社會力量辦林,堅持“誰造林,誰所有,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改革資源管理政策。
相關鏈接
新聞紙漲價可能導致報業全行業虧損
近日,《中國新聞出版報》以整版篇幅刊登分析文章,分析新聞紙漲價給報業帶來的困難和影響。文章說,新聞紙作為報社經營最重要的成本構成,漲價對報社影響巨大而且非常直接。各報業集團和報刊社收支嚴重失衡,資金鏈緊張。新聞紙價格上漲及廣告形勢的不景氣,直接導致各報業集團的收支嚴重失衡。例如,就新聞紙一項解放日報報業集團2008年的支出與2007年相比,將多支出人民幣1億元。深圳報業集團將增加近1億元成本。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估計會增加2億多元成本。
文章分析認為,報紙行業2008年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可能。在報紙的生產成本中,紙張成本大概占到了60%—70%,新聞紙提價對報社的影響顯而易見。以中國全年新聞紙消耗量380萬噸計算,目前每噸新聞紙價格已上漲近2000元,意味著報紙行業將至少比去年多承擔70億元左右的紙張成本。2007年報紙全行業利潤59.05億元,即使全年有10%—20%的利潤增長也不足以抵消新聞紙價格的增長,如果按目前狀況,2008年報紙出版行業將面臨全行業普遍虧損的風險。
文章分析指出,新聞紙漲價直接影響各黨報集團在市場多元傳播格局中的影響力、競爭力和輿論引導能力。由于新聞紙價格上漲,各報業集團為降低成本采取各種措施,運用減版、減彩、限量等方法增收節支,個別報紙廣告占版率高達45%,這必然會導致喪失部分讀者,降低影響力和在多元傳播格局中的競爭力,從長遠看不利于報紙的發展,不利于主流輿論陣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