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前景依然良好
—— 訪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主任助理郭永新
記者:2007年紙行業數據顯示,中國造紙業的產與銷已經成為世界當之無愧的第一名。您認為這種產銷兩旺的增長勢頭在2008年會不會繼續延續?
郭永新:2007年,我國生產紙漿21006404噸,同比增長16%;機制紙及紙板77869642噸,同比增長18%;紙制品27137310噸,同比增長18.3%。進出口方面,紙漿、紙及紙制品全年進口量同比增長0.95%,出口量則增長31.2%。這些數據說明,中國已經成為承載世界紙業發展的航空母艦,即全世界的裝備、技術、原料來到中國,加工成產品后再銷往世界各地。
近年來中國紙業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國際產業向中國的轉移。眾所周知,中國正成為“世界工廠”,中國三分之一的輕工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由此帶來的對包裝紙的巨大需求,成為拉動中國紙業增長的重要動力。我認為,這一增長勢頭在2008年還必將延續。
記者:探討國內造紙業的發展前景,要對供應和需求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當前有一些人士認為,造紙企業產能突然擴大,造成了產能過剩。對此,您怎么看?
郭永新:自2005年以來,造紙行業的產能急劇擴張,一些大型紙企接連上馬新型紙機,2006年年產超百萬噸的紙企達到7家。而市場需求卻沒有與產能同步跟上。因此,很多人認為,目前造紙業產能過剩。
但我認為,對于產能過剩的問題,要辯證地來看。受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及市場自發調節有一定的滯后性等因素影響,產能過剩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紙業項目因產能過剩而造成產品價格未能達到預期水平,甚至因產品銷不出去而停產,設備未能充分利用或閑置,則會造成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但現在的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的。
實際上,適度的產能過剩,使得市場上供給略大于需求,消費者有充分選擇產品的余地,這時,質量好價格又合適的產品得以銷售出去,這樣,市場上高檔產品會擠中檔產品,中檔產品會擠低檔產品,最終會導致質量差的產品賣不出去,逐漸使低檔產品被市場淘汰出局。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落后產品被淘汰,產品結構不斷得以優化,產業結構得以升級;同時,企業通過優勝劣汰,質量和競爭力不斷提高。
記者:應對產能過剩的方法有哪些?
郭永新:應對產能過剩的辦法之一是加強產品向國外市場出口,緩解國內市場壓力。畢竟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有性價比優勢。
此外,還應該考慮采用柔性生產措施。即應該選擇投資有較強品種適應性的紙機,當某個紙種出現過剩、市場低迷時,可以考慮轉產其他紙種。
記者:目前許多人認為,美國經濟衰退會導致中國出口放緩,進而影響到中國造紙產品的市場需求。對此,您有什么觀點?
郭永新:目前國內市場需求形勢較為明朗。不論是作為工業原料還是消費品,國內對高級紙制品的需求與日俱增。需要探討的是國外對中國紙品的需求。
由于勞動力成本低廉,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有性價比優勢,中國企業已經不可替代地成為目前全球的加工基地。對于造紙業而言,如果算上造紙設備的進口額,仍是凈進口行業,但單純從產品角度而言,2007年中國紙品的凈出口量達到74萬噸,不僅中國高端紙品依賴進口的格局得以根本改變,而且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事實和勢頭已經不可改變。
部分擔心市場需求的人們認為,國內需求增長有限,而國外需求在今年又會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包括不斷增加的貿易摩擦會減少出口,美國經濟衰退引發全球需求減緩等。但事實上,這些因素不可能從根本上動搖中國出口的造紙產品物美價廉的受歡迎基礎,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必將為行業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記者: 對于投資者來說,如何把握造紙行業的基本面,選擇優秀的企業作為投資對象呢?
郭永新:長期來看,把握住行業與企業的基本面是判斷企業價值的根本所在。造紙行業是一個與國民經濟發展正相關性很強的行業,特別是以包裝紙為主的工業用紙和生活用紙,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在多項宏觀調控的疊加作用下,造紙行業步入整合進程,“強者愈強、差者愈差”的馬太效應將越來越明顯。從這個角度講,各紙種中的龍頭企業將極大受益于行業大洗牌,具有很好的投資價值。
要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是行業龍頭企業,應該看其是否具備“鉆石結構”,即是否能形成一個完整產業鏈和四大支撐體系。在這個結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投資公司、銀行和產業基金的資金支持,國內外林木基地的資源儲備,以及國內外的戰略合作伙伴,這四個支撐體系就像金字塔的四個底角,牢牢地支撐著位于最頂端的企業的發展。
對于投資者來說,要選擇具有投資價值的潛力企業,就應該判斷企業是否具備這四個方面的“底角支持”。在這方面,新聞紙行業的華泰紙業、包裝紙行業的玖龍紙業、白卡紙行業的太陽紙業等龍頭企業將憑借牢固的四角支撐,鞏固市場領導者地位,加速做大做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