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簡潔的深色工裝配上不高的身材,張茵看上去很低調,但是她的氣質卻正好相反。熟悉張的政協委員說,張茵說話和辦事速度很快、主動、堅定,示人以很“干練”的印象。
就是這位49歲的全國政協的女委員,廣東東莞玖龍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2006年胡潤百富榜上的內地首富,在這次全國兩會上帶來的3份委員提案卻飽受爭議。
張茵的3份提案內容,一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應取消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二是降低富人稅負,把月薪10萬元以上的最高累進稅率從45%減至30%;三是鼓勵企業進口先進高效的節能環保設備,給予5年至7年的免征進口關稅和增值稅的過渡期限。
這3份提案公開后,在3月4日全國政協第十一屆一次會議教育界別第一天的小組討論會上,一位女委員公開指責,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帶來嚴重污染的造紙企業老板,女富豪張茵所提出的提案是在為自己的利益集團爭取利益。
這位女委員稱,政協委員應有一份兼善天下的情懷。此后,張茵是否可以、是否應該替自己的利益集團代言,政協委員的使命何在,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3月10日,本報也在頭版發表社論《張茵的權利》,對此提出了我們的看法,這篇社論隨即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閉幕前夕,張茵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她說:“我認為政協委員不是代表自己的利益和專業去講話,而是感覺哪些對國家有利就去提哪些。”
經濟觀察報:“企業環保設備減稅年限”和“勞動法”的提案是如何產生的?你怎么看待別人指責你為自己行業爭取利益的說法?
張茵:大家知道,以前造紙行業是免稅配套的。2008年才把它規劃為有稅的。這幾年國家對環保的要求非常嚴格。為什么要提這個提案呢?我們考慮到國產設備不夠穩定,企業花了錢,卻不能穩定地達到環保要求,因此我當時建議,給企業5-7年過渡期,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讓他們有時間進行技術轉型和提升。
大型企業基本上沒有任何問題,中小型企業大多數是民營企業,他們已經意識到不達標早晚會被關閉,如何既能夠讓他們生存下去又能滿足環保要求,這是我一直思考的。“給企業5-7年過渡期”,這是在我實踐當中得到的答案,我決定把它提出來作為一個提案。
“勞動法”就不要談了。我要指出的是我們是資本密集型企業,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我們一條生產線是15億-20億人民幣,投資很大,機械化程度很高。
我之所以會提“勞動法”的提案,是因為我認為我們國家除了產業升級之外,非常需要就業。產業升級很重要,就業同樣非常重要。因為低文化人口占中國人口不是少數。我就考慮到“勞動法”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是否適合,是否完善。但是,作為政協委員和企業家,“勞動法”出臺后我們會遵守。我們的建議也會提給國家,就是這樣。
經濟觀察報:為什么要建議對月薪10萬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減稅?
張茵:個稅的提案同樣來源于我的親身感受。現在國內總是提到產業提升軟實力非常重要,但究竟怎樣把國際人才和國內的高科技人才、專業人才留在中國?我認為,這其中稅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公司在上市過程中到國外路演,看到很多美國、英國還有華爾街的精英都是華人,這對我刺激非常大。我經常會問他們為什么不回國內服務,從他們的回答中我發現,其中稅是很重要的因素。和國外相比,國內的稅收高但是沒有配套。在國際上稅收高是有配套的,諸如醫療、養老等保障體系。但是這些在國內高稅收的情況下卻沒有相應的配套體制,這就很難留住人才。所以,我提這個提案不是為富人說話的問題,而是將專業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如何留在中國,以及如何從國外請好的專業人才回來的問題。
舉個例子,在巴西有利用酒精代替汽油的行業,他們的企業稅收以前是27%,近期他們已經將稅收降到6%,他們也同樣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在過去三個月里,在產能并沒有大規模提升的情況下,他們低稅率帶來的實際稅收是以前的兩倍。所以我的觀點是:稅收低,大家就不會合理避稅。同樣作為發展中國家,我認為巴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外界對我的評價是一種誤讀。
經濟觀察報:你如何看待政協委員與企業家的雙重身份?
張茵:從一個企業家的角度講,我要去經營好企業,帶領七八千人過得更好,這是我首先要去做的。其次才是如何去回報社會,這是我對社會的責任。
政協委員是大家推選出來的,這是一種榮譽,也同樣是一種責任。你不能完全代表自己的利益。如果大家認為他從自己利益考慮問題就太低估他了。作為政協委員就不是代表行業,而是一定要從大的立場來看問題,從國家角度來看問題。
但同時,我們作為某些界別的委員在某些行業上是比較專業的。他的提案多數情況下是他的行業和他接觸比較多的領域,這是很正常的。要從專業角度來提出提案,因為這是我們的專業,能夠說清楚。我認為政協委員不是代表自己的利益和專業去講話,而是感覺哪些對國家有利就去提哪些。
經濟觀察報:你怎么看待這些日子對你的爭議?
張茵:這對我沒有影響,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再去議論了。作為政協委員,我的責任就是把我看到的問題做成提案報上去。提案提交上去之后我們的責任就完成了,國家會從宏觀角度去權衡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