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庭湖經過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大大改善。(資料照片)本報記者 徐行 攝
關停周邊234家造紙廠后的洞庭湖,再現一湖碧藍,候鳥高翔,江豚暢游。
省會長沙,全年八成日子空氣優良,藍天白云下,老人悠哉行走,孩童盡情戲耍。
……
2007年我省節能減排出現歷史性“拐點”。
來自權威部門數據顯示:2007年全省能耗和排污雙雙下降。125個重點減排項目順利推進;前三季度,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1%,規模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2%,300家重點用能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15.8%。預計全年全省萬元GDP能耗比上年明顯下降。全年節能減排目標基本可以完成。
結構調整,源頭治污節能
一湖洞庭水,多少天下事。
多年來,洞庭湖區造紙業無序發展,眾多小紙廠每年直排廢水多達上億噸,部分水質已變成魚類無法生存的“劣Ⅴ類”。
“長江之腎”告急,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關注。省委書記張春賢要求,一定要動真格關停洞庭湖污染嚴重的企業。省長周強也指出,洞庭湖環境治理,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從2007年初開始,一場更加猛烈的小紙廠污染整治“風暴”,在洞庭湖周邊持續刮起。省委常委、副省長徐憲平披掛上陣,一線指揮。至當年3月底,234家高能耗、高污染的小紙廠已被全部關停,一舉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8.5萬噸、二氧化硫排放1.2萬噸。注入長江的湖水,污染物減少了一半。
關停,并不止于小紙廠。金竹山火電廠、慈利火電廠,一根根象征著落后生產力的煙囪,在隆隆爆破聲中轟然倒地;雙峰湄水水泥廠、澧峰水泥公司,一條條落后的小水泥生產線停止轉動……著眼于結構調整,我省以壯士斷腕的氣概,對小火電、小冶煉、小水泥廠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關停并轉。到2007年底,全省共關停小火電機組45萬千瓦,整合關閉小煤窯516處,60家6.6萬噸以下的小水泥廠相繼退出,岳陽、益陽、常德以外的全省500家造紙廠被責令停產整頓。
與此同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得到強力推進。隨著中國建材等一批大型建材企業來湘落戶,我省掀起了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設的高潮,目前已建和在建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達40條。省經委副主任劉送保介紹,水泥生產從濕法到干法,可不是簡單的工藝調整,每生產一噸水泥煤耗就此要減少100公斤。
上優壓劣,除行政手段外,全省還輔之以財政、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對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堿、水泥、鋼鐵、黃磷、鋅冶煉等8大高能耗行業中屬于淘汰類、限制類的253家企業,堅決實施差別電價……通過提高經營成本,促進更多的企業與高耗能、高污染告別。
全省相關職能部門還利用土地、環保等杠桿,抬高工業準入門檻。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不能滿足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的項目,堅決拒之門外。2007年,僅環保部門就否決了106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新項目。
科技創新,大顯神奇功力
二氧化硫排放,曾令水口山人長期愧疚于心。為此,該公司積極探尋環保良方,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口山煉鉛法”,將原來直接排向空中的二氧化硫回收利用,回收率達98%,一舉降伏了令全球環保專家頭疼的“環境殺手”。同時,該公司廢水排放也得到根本控制。
科技創新,在節能降耗上也發揮出無比的威力。湘鋼實施“以氣代油”、“以氣代煤”、干熄焦、高爐壓差發電等工程,廢水、廢氣、廢渣大步向“零排放”邁進,能耗指標大幅降低。2007年湘鋼自發電量,已占企業所用電量1/3。
其實,科技節能,并非高不可攀。長豐集團僅對焊裝車間的焊接控制稍微作了一下改進,用電量就下降了一大截,每年至少可節約電費30萬元;湖南煤業集團公司僅對采煤風機進行一番升級改造,每年可節約用電2100萬千瓦時。
科技創新,在綜合利用中更是大顯神奇功力。過去被白白浪費掉的廢棄物,靠技術進步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2007年,株冶75%%的鉛鋅冶煉伴生金屬得到回收,分別從廢棄物中淘回了銅、鎘、銦、銀2000多噸、1400多噸、50噸和30噸;智成化工利用電站鍋爐產生的粉煤灰,生產輕質墻體材料———加氣砼砌磚,年產磚22萬立方米,實現了廢渣全部資源化利用。據介紹,如果生產同樣數量的粘土磚,要將330畝的土地挖下去1米!
正是看到了科技創新的巨大力量,2007年眾多節能減排技術創新項目在全省全面鋪開。全年投入技改挖潛專項資金1500萬元。國家“千家節能企業”中,我省28家企業今年就安排節能減排技改項目239項。由省經委牽頭,工業領域的燃煤工業鍋爐改造、電機系統節能、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余熱發電等三大節能工程,正在全省如火如荼展開。
多方著力,構筑長效機制
2007年初,我省出臺的《湖南新型工業化考核獎勵辦法(試行)》,不再以GDP論英雄。節能降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標,首次成為考量各級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
面對越來越強硬的“硬約束”力,各級政府和企業紛紛行動起來。長沙市對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投資項目,審查時一路“綠燈”;對高能耗項目則毫不留情亮“紅燈”。該市還設立節能專項獎金,獎節罰超。2007年,129個優秀節能項目和8個貢獻突出的部門,共獲得獎金1863萬元。
相關職能部門對企業能耗管理進一步加強。全省300多家用能大戶,已成為省市兩級節能監測機構的重點監測對象。各級政府還通過常態化的執法管理,督促重點耗能企業開展能源審計,編制節能規劃,建立節能責任制,完善節能管理制度,將審計整改逐步向省內百家重點節能企業擴展。
隨著節能減排不斷深入,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全社會參與的節能減排長效機制,正在我省逐步形成。
作為節能減排的主力軍,企業將節能目標層層分解到每個產品、車間、班組,并建立了能源電子信息管理系統,定期組織能源檢查,及時處置能源浪費。漣鋼、衡鋼等企業還將節能目標完成情況,與員工收入掛鉤,加大節能獎懲力度。
節能減排市場化運作機制也登臺亮相。一種新的能源管理模式———合同能源管理走上我省節能產業前臺。今年,冷水江博大鋼鐵公司的節能工程,帶來了近千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而工程從項目診斷審計、設備集成采購、主件調試、合同期運行管理,全部由金百大能效管理公司承擔。這家有“節能醫生”之稱的專業節能公司,2007年為用戶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近2000萬元。如今,像“金百大”這樣活躍在我省節能產業前沿的企業已越來越多。2007年,僅長沙市就有10多家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為90多家用能大戶實施了節能改造。
可喜的是,節能減排正在成為不少市民的生活習慣,一股全社會節能浪潮在三湘四水涌動。如今,空調溫度夏天不低于26攝氏度,冬天不高于20攝氏度,日漸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大批節能建材、電器已走進千家萬戶;沼氣、太陽能熱水器、省柴灶等正逐漸成為農村的能源主角。
一個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湖南正大步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