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的夏夜,當人們都已安然入睡時,位于錦江東岸的錦江工業園區內的廠房卻燈火通明,先進的印刷機器“噴吐”出一張張帶著油墨清香的報紙……每天清晨,人們購買的報紙都來自錦江工業園內的“中國成都·西部印務產業基地”,這里每天都在為蓉城乃至巴蜀的讀者印刷著新聞。
錯位競爭 著力打造新型都市工業
從市中心出發,不到半小時就能抵達位于琉璃場、錦江河畔的錦江工業園。這里地理位置優勢突出,同時也是寸土寸金。成立伊始,可供園區使用的工業用地在五城區中最小,規劃面積僅為1.29平方公里。以土地資源發展工業的方式將很快使園區在發展動力和承載力上枯竭,如何在這個有限的地域內將工業做大做強?“錦江工業園地處繁華都市區,交通便利,為了最大限度發揮土地效益,必須進行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我們區走了同其他園區的錯位競爭發展道路,努力發展都市工業經濟。”錦江區經濟局黨組書記谷曉勇這樣介紹園區的產業定位。
作為錯位發展的第一步,園區選擇了發展印務產業。2001年成都博瑞印務有限公司入駐,2002年《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印務中心入駐,園區奠定了主要以發展報刊印務及裝潢為主的現代印務產業的基礎。2004年10月到2005年4月,新華彩色印務有限公司僅用6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四川和西部規模最大的書報刊印務公司,總投資2億元。新華彩色印務有限公司入駐園區,為園區錯位發展做了很好的詮釋——印務產業在園區內形成的產業集群效益初顯端倪。谷曉勇評價說:“因為報業印務主要印刷報紙,輔助印刷商業印刷品,而新華則是以教材、雜志印刷為主,報紙印刷為輔。我們在引進印務企業時注意了差異化,這些企業在生產產能和功能上能夠互補,不是同質化競爭,而是錯位競爭,良性競爭。”
創新創精 大力發展工業總部經濟
站在火炬動力港的電梯商務樓前,成都火炬置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濤告訴記者:“火炬動力港一期市場鎖定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和中小高技術企業。”該工程總用地面積50畝,投資1.5億,可容納40—60戶高科技企業。目前,錦江工業園引進像火炬置業這樣的總部型工業企業一共有7家,凈地面積197畝,預計總投資10億元,占園區總投資的45%,其中五冶每畝凈投資高達約1153萬元。谷曉勇稱:“更為重要的是,7家總部企業預計到2010年將實現稅收4.51億元,其中五冶有望成為園區內第一家產值過百億元的企業。”
隨著開發區用地指標調整到位以及核心區域120萬平方米工業CDB建設的正式啟動,錦江工業集中區發展區正在加快從“圈地型”粗放發展向“生地型”集約發展的“新跨越”。2006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5戶,實現全口徑工業增加值75.13億元,同比增長20.6%。工業對地方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28.9%。按照成都市產業布局規劃,錦江區工業經濟要深入挖掘現代傳媒、生物制藥產業的優勢,在資源整合上下功夫,在挖掘潛力上出新意、在放大優勢上找突破,堅定不移推進新型都市工業的集中發展。
市委黨校教授蔣青認為,工業開發區的建設初期,一般都采用規模型擴張的發展方式。而在現時土地資源日見短缺,發展空間日趨緊張的條件下,順勢而為,及時調整,轉而選擇內涵型增長的發展方式,實乃大勢所趨。內涵型增長的發展方式,注重投資質量的提高和結構的完善,追求開發的綜合效益,強調全面、協調、長遠的發展。這種發展方式的改變,對成都尤其是一、二圈層的工業集中發展區而言,不僅是迫切需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只有這樣,成都工業集中發展區才能擁有較強的競爭力,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成都傳媒集團特別報道組
記者 田芳 攝影 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