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無錫市惠山區在整治環境、創建生態區中,催生了一批化廢為寶循環利用的企業。他們專門收購各地綜合污水處理廠過濾出來的污泥和各種工業、生活垃圾,經過特殊處理和深度加工后,變成了搶手的化工產品、建筑材料,有的衍生成燃料和復合肥。更加可喜的是,這批“吃”垃圾、“喝”毒水的企業個個經營紅火、財源茂盛。
一個“吃”垃圾企業一年“留住”40萬畝森林。走進位于洛社鎮的榮成紙業有限公司的原料車間,人們見到的不是紙漿,而是堆積如山的廢紙。這家年產30萬噸紙張的企業100%以廢紙為原料,一年廢紙的吞吐量達36萬噸,相當于一年就為地球“留住”森林40萬畝。在生產流程的每個環節,企業也“再生”有道:造紙產業的廢渣作為熱電廠的燃料焚燒,在減少固體廢棄物排放的同時,每月還可節省煤炭600噸,產生蒸汽4200噸;2006年水資源循環使用量達2000萬噸,每噸紙耗水量僅為15噸,是國家標準的1/4,僅此一項一年就從水中“擠”出3000多萬元。
變廢為寶,一個企業變出了100多項世界發明專利。位于前洲鎮的長江機電有限公司研制出一套全自動垃圾水分類處理系統,普通的生活垃圾通過系統多級自動分類,快速細分成13類不同的物質,其中石塊、瓦礫、玻璃類垃圾被作為建筑填料,金屬重新回收利用,塑料物質制成各種再生塑料的原料,電池等有毒物質經固化后安全填埋,雜物垃圾直接做成衍生燃料,垃圾中50%左右的含水有機物被制成有機復合肥,就連生產過程中揮發的臭氣,也通過吸附后成為廠區綠化的肥料。如今,這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通過省級鑒定,并已申請了包括歐盟、美國在內的100多項世界發明專利。
近幾年來,為加強環境整治,惠山區先后投入3.15億元,建起7座專吃“毒水”的企業——綜合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15萬噸,接管了全區100多家印染企業90%以上的印染廢水及部分生活污水,使全區印染企業污染物排放基本達到省規定的一級排放標準。由于實行市場化管理,吃“毒水”企業越辦越紅火。而總投資1500萬元“專吃”污泥的無錫藍海污泥處理有限公司,依托浙江大學專利技術,把全區7家污水處理廠每天過濾出來的200多噸污泥作為生產原料,經過深度脫水、烘干、造粒干燥等工藝處理后,或摻入煙煤中作為燃料,或作為輕質節能磚和有機肥料,不僅減少了環境污染,而且每年還有數百萬元的經濟效益。
(陸興鶴 馮金濤 鄒建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