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龍江造紙廠剝離出來的合資企業黑龍江斯達造紙有限公司依靠信息化網絡技術推進現代化管理,連年贏利,“黑紙”也實現了扭虧為盈。
步履維艱的黑龍江造紙廠1996年換上了以董鷹為黨委書記后,不失時機地引導班子成員把目光聚到了建立現代化的管理體制上。公司斥資290萬元購進了上百臺計算機,建成了擁有111個網上工作站和33臺網下PC機的微機網絡,同時自編軟件,抓教育,搞培訓,使全體員工在增強市場、信息和效益觀念的同時,迅速掌握計算機技術,從而使企業很快全方位全過程地建立了信息化網絡管理體制。
從實用出發自編計算機軟件,可以說是斯達信息化管理的精髓。他們將原料采購、產品銷售以及生產管理這幾個棘手環節擺到了管理的重點位置和首要切入點。全廠構建起了數據管理中心和文件管理中心和工控網、監控網、管理網。三個網絡運轉中心又逐漸形成了成本電算化、生產管理、物資管理、銷售管理、能源管理、質量管理、ID卡工資考勤、辦公自動化以及工資獎金考核等18個子系統,設立了上萬個數據庫。公司老總們則隨身攜帶手提電腦,隨時進行“流動辦公”,實施遙控指揮。
斯達公司由于用現代技術及時掌握和應用信息資源,強化了管理。過去令人煩惱的原料采購失控現象基本消失了。不僅進貨數量、質量筆筆清,連價格也在控制之中,監控使網絡建立一年內采購平均價下降了7.5%,共節省1000萬元。網絡中的19個銷售子公司,將每筆業務隨時輸入微機,數量、規格、單價、貨款支付以及庫存產品等清晰可查。1996年以前,各銷售點每年虧損400多萬元,回款率平均只有85%左右,上網后銷售形勢迅速好轉,2000年產銷率達101.8%,回款率達102%,今年兩率都達到了100%。
企業生產最關鍵一環是成本問題。斯達實行了旬成本核算制,即以前10天的成本來約束后10天的成本。通過電算,對影響最終成為成本并與人和設備有關的經營數據進行差異分析,同時與工資掛鉤,大大提高了成本控制力,噸紙成本逐年下降。
斯達通過信息技術提高了經營決策的科學性。他們根據信息,停止了銷路不暢的紙袋生產,集中力量主攻精制牛皮紙,并根據客戶的需要開發出16個品種、150多個規格的產品,在紙產品市場下滑形勢下,迅速擴展了市場。紙漿生產也是根據市場信息或停或產,從而保證了大幅盈利,幾年來資產利潤率始終達30%以上。年綜合生產能力四年翻一番。目前,斯達產品在國內市場覆蓋率達到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