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造紙,人們就會想到“污染”這個詞,治理造紙過程中的污染,是陜西省造紙業目前面臨的頭等大事。不過,在治理造紙業污染時,僅有造紙廠家的努力卻是不夠的,還需要每個普通百姓的參與。這是記者在我省造紙行業治污技術研討會上聽到的新觀點。
持這種觀點的李志健副教授來自西北輕工業學院,具有造紙工程碩士和環境工程博士兩個學位。李博士向記者解釋說,我省造紙業的出路之一是發展再生紙,也即回收廢紙進行再生產,這種生產方式具有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兩大優點,是我國造紙業發展的主導方向之一。從節約資源的角度講,生產1噸紙,若用麥草,需2.5—3噸;若用木材,需2.3—2.5噸;若用廢紙,則只需1.2—1.4噸。從治污角度講,傳統制漿造紙的污染負荷特別大,而利用廢紙制漿造紙,不僅工藝特別簡單,對水的消耗大大減少,而且污染負荷只是用木材、麥草等自然原料造紙的1/15。因此,單從治污角度考慮,我省也應該大力發展再生紙生產。在發達國家,廢紙回收早已形成一個產業,板紙和報紙的回收率都達到80%以上,文化紙的回收率也已達到50%,其紙產品中,再生紙的比例至少在60%以上。我國一些發達城市如北京,現在也誕生了專門的廢紙回收公司,但在我省,廢紙回收還處于自由狀態,完全是由收破爛兒的承擔著,再加上市民的意識不強,回收率還很低。據有關部門統計,我省現在的再生紙生產比例只有不足20%,因此,有很大潛力可挖。
由于再生紙的主要原料是廢紙,這就使再生紙的生產與普通百姓扯上了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再生紙生產的第一道工序是從普通百姓開始的,這個環節若不到位,后面的環節就無法進行。李博士說,所有的廢紙都可以回收后再生產成紙,甚至使用過的衛生紙也不例外。需要老百姓做的很簡單,就是別將廢紙混到普通垃圾中扔掉,而是將它們收集交給收廢紙的人。
此外,李博士還希望消費者建立正確的紙消費習慣,首先是能不用紙的時候盡量不用,這樣可以節約我們所剩不多的森林資源;其次是不要過分追求紙的白度———紙的白度是通過化學添加劑達成的,對使用者的健康不利不說,其生產過程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