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999年,江蘇造紙工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九五”計劃目標已經提前實現。具體表現在: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企業規模日趨合理;實際產量躋身前列;技術裝備達到世界水平;產品品種不斷優化;產品質量達一流水平;原料結構明顯改善;污染治理成績卓著。江蘇是經濟大省,又地處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投資環境優越。外商紛紛在蘇南投資建廠,先后已有18家合資、獨資的造紙、紙制品及脫水器材——紙機織物等企業建成投產。
到2000年末,江蘇將形成185萬噸以上的生產能力。外資造紙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崛起,給江蘇造紙工業帶來蓬勃生機。江蘇作為我國造紙工業強省的雛形已初步形成,也使造紙企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從目前已投產的外資造紙企業來看,年產70萬噸1家(金東),35萬噸1家(亞太),20萬噸1家(金華盛),12萬噸2家(紫興、金紅葉),5萬噸以上4家(金河漿紙7萬噸、大東6.5萬噸、永豐余5萬噸、永新5萬噸),年產5萬噸以下的外資企業均為生活用紙企業。從內資造紙企業看,1998年,江蘇輕工系統在冊的造紙企業59家,年產5000噸以下小制漿造紙企業已全部關停,萬噸以上造紙企業45家,占72.3%,其中1萬噸-1.7萬噸20家,占企業總數的34%;1.7-3.4萬噸18家,占企業總數的30.5%;3.4萬噸以上的7家,占總數的11.9%。因此,江蘇造紙工業通過結構調整,特別是外資建廠后,企業規模日趨合理。據統計江蘇省機制紙及紙板總產量1998年127萬噸,1999年估計在200萬噸,2000年預計達到250萬噸,從1996年全國居第六位,躍升到現在的前三名。
外資紙業的技術裝備基本都是20世紀末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紙機均是全套引進,最寬紙機9.77米,最高車速2200米/分,單機最高年產量35萬噸。外資紙業生產品種的共同特點是產品檔次高,多為高級美術銅版紙、高級涂布白紙板、高檔文化印刷用紙、MCR紙、高級生活系列用紙等,都是國內市場緊缺、過去依靠進口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