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在國外學有所成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去年來到錦州金城造紙集團,與職工同心協力,不到一年,使企業一舉扭虧為盈,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
作為遼寧最大造紙企業的金城造紙集團,去年8月因流動資金匱乏,原輔材料嚴重短缺,開工率不足70%,一度被省政府列入“搶救型企業”之列。今年37歲的柏丹和44歲的張國慧,同在澳大利亞一所名牌大學攻完MBA學業后,去年9月分別出任金城造紙集團董事長與黨委書記。
兩個“MBA”果然不負眾望,以“從嚴治廠、依法治廠”為突破口,上任伊始三板斧,斧斧砍中要害,深得民心。
一是對銷售公司實行統一政策。過去,這家企業分布全國80%地區的銷售公司,各自為戰,都擁有獨立的財權,貨款滯留在銷售公司,挪為它用的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企業的資金運作。兩個“MBA”上任后,對銷售公司果斷實行財權統一政策,剎住了截流貨款風,目前企業產品銷售率與回款率均達到了100%;二是嚴禁借“廢水”發私財撈紙漿。過去這家企業少數惟利是圖的人,里勾外連,故意把好紙漿順著污水管道排放出去,撈取后賣給小造紙廠,發不義之財。4個撈紙漿的點,每年流失上千噸紙漿。兩個“MBA”上任后,當即下令,禁止撈紙漿,嚴懲損公肥私者,此舉每年減少浪費200多萬元;三是查禁小金庫。過去全集團30多個單位中,25個有小金庫。兩個“MBA”毫不留情對小金庫開了刀,一下子就收上來現金80多萬元。
三板斧過后,兩個“MBA”順勢深化改革,對297名中層干部進行民主評議,提出“無功就是過,平庸就是錯”,32名中層干部被解聘,對15名干部提出誡勉。
改革凝聚了人心,理順了關系。金城集團走上了持續發展的道路。今年上半年,金城造紙集團總產量同比增長24.4%;銷售收入2.8億多元,同比增加3700多萬元,一舉拋掉戴在頭上3年的虧損帽子,集團控股的金城股份上半年完成成紙及紙板產量6.17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7.3%,產銷率114.4%,實現利潤3005萬元,同比增長32.61%。目前,集團10萬噸楊木漿項目也已破土動工,該項目投產后,金城集團銷售額與利潤可翻一番,屆時等于再造一個“金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