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底,全國23.8萬家工業污染企業中90%以上實現了達標排放,許多人認為工業污染治理可以“告一段落”,但事實遠非如此。國家環保總局日前向新聞界公布了全國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的進展情況,其結果令人吃驚:全國各地檢查的49337家中,污染反彈的企業比例高達17.8%,個別地方甚至出現更大面積反彈。
剛剛清澈的河流重新變得污濁,晴朗的天空又起黑煙。嚴重的污染反彈導致區域環境質量下降,生態惡化,一些地方的污染危及群眾健康和正常生產,影響了社會穩定。
污染反彈的背后
為什么會在半年間出現如此嚴重的污染反彈?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司長陸新元指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企業法人的環境意識淡雹法律常識缺乏是不爭的事實,在利益的驅使下,企業為了節省成本,置環境質量于不顧,違法排污,也是重要的原因。加上今年經濟形勢繼續好轉,許多已經被關停的企業重新開工,被取締的“十五斜死灰復燃,污染反彈在所難免。此外,相當一部分企業為了趕在去年12月31日之前實現達標排放,倉促施工,埋下了治污不徹底、技術不成熟等隱患,達標成果非常脆弱,時間一長便露出“馬腳”。
除去企業自身的原因外,“外因”也不容忽視:
地方保護。相當一部分地方領導還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觀念,為了追求“政績”不惜犧牲環境,對污染嚴重的企業掛牌保護,執法部門根本無法檢查,處罰更無從談起。有的領導在新建項目上馬時擅自開“綠燈”,繞過環境影響評價這一關;當執法部門依法查處時,個別領導竟然為企業“打招呼”,充當違法企業的“保護殺。地方保護主義助長了不法企業的囂張氣焰,削弱了有關部門的執法力度,其消極影響不可低估。
毋庸諱言,環保部門監管不力也難逃其咎。一方面,由于我國的環保法律法規太“軟”,環保部門權力有限,加之監理人員少、設備落后,致使執法的力度和廣度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許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執法不嚴、有法不依現象,個別執法人員甚至為違法擴建和違法排污行為“打掩護”。凡此種種,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標本兼治遏“反彈”
通過多次專項查處行動,各級環保部門達成共識:眼下查處環境違法行為還不能“收兵”,要再接再厲,特別是要依法追究有關政府領導的責任。從長遠來講,必須下大力氣標本兼治,才能有效解決污染反彈問題。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有關專家指出,從源頭抓起,下決心對產業、產品結構動“大手術”,是解決污染反彈的治本之策。以山東的造紙業為例,盡管目前已減少到248家,所排放的COD仍占全省工業COD排放總量的59.6%。這些造紙廠每天的治污運行費用就高達幾萬元,很難實現長期穩定達標,只有化小為大,集中治理。濟寧市將原來的13家草制漿企業調整為3家,麥草制漿能力壓縮了69%,造紙產量卻上升了43%,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的“雙贏”。近日,山東省近日決定關閉年產量低于2萬噸的造紙廠,向遏制造紙業的污染反彈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不僅造紙業如此,化工、印染、建材等也只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工業布局,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工藝技術水平,才能既減少污染又增加效益。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與傳統的以實現達標排放為目的的末端治理相比,以減污、降耗、節能、增效為目的的清潔生產強調從源頭上削減污染,在生產過程中控制污染,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截至目前,江蘇省已有近300家各類企業實行了清潔生產,排放的污染物數量和濃度都大幅下降,每年獲得的節能降耗效益就達5.6億元。
實行環保舉報制度,發動群眾監督,使污染行為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浙江、江蘇、河北等省市已開展這項活動,效果明顯。全國統一的舉報電話“12369”正在47個重點城市開通,勢必對違法排污企業造成巨大的壓力。
此外,要繼續加大監管和查處力度,積極探索控制污染的新路子,如監測手段的自動化和設施運營的社會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