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著國際紙業巨頭咄咄逼人的攻勢,國內企業的林紙一體化進程卻非常緩慢。按照我國的傳統觀念,林業提供木材原料,紙廠進行加工生產,這里面也包含了農業和工業的行業劃分。目前,木材生產和制紙企業都陷入困境之中,前景令人難以樂觀。
目前,廣東省畝均活木蓄積量只有2.3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山地每畝年產值僅為57元,全省已出現了480萬畝的宜林荒山。而以生產木材為主要收入的林業農民更苦,艱辛經營10多年的木材,扣除10多種稅費后,每立方米木材的收入只有30多元,從而挫傷了林農耕山造林的積極性,使得荒山越來越多。
造紙企業則受到內外夾攻,日子自然不會好過。一方面進口產品有增無減,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另一方面企業負擔沉重,尤其是治理三廢環保費用大增。隨著我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許多省區木材產量大減,造紙用材價格逐漸上浮,而有的紙廠已經無米下鍋。
既然林業和紙業都陷入困境之中,為什么不能林紙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呢?據業內人士說,這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但這是林業和紙業的發展方向。目前由于部門利益的關系,企業和林農之間很難實現跨地區、跨行業的結合。唯一的出路是組建龍頭企業,通過主導產品
帶動林紙結合,但是建設林紙生產基地,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撐,且投資周期較長,這就使得林紙一體化的夢想難以實現。
近幾年來,廣州造紙廠在技改擴產的同時,已在清遠市試驗營造紙材生產林地。但由于傳統種植的松樹成材要達10年以上,且造林撫育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目前這些試驗紙材林地還不能大面積推廣,紙廠現時仍需到外省大量采購木材。我國的林業和紙業何時才能實現林紙一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