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中國逐步擺脫了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種種束縛,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經濟軟著陸獲得成功后,連續多年國民經濟保持了8%以上的持續增長,使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強。
與社會商品相配套的我國包裝印刷業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有力推動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并連續多年以10-12%的速度增長,讓世人所矚目。當我們走進超市、商場,看到五彩繽紛、琳瑯滿目的商品,而產生購物沖動時,我們是否想過,這是包裝印刷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成功的包裝印刷確實增強了消費者的購物欲,它不僅美化生活,還能大大提高商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品的檔次。由于包裝印刷具有如此多的功能和作用,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也必然刺激與帶動包裝印刷業的發展,因此包裝印刷業被經濟界譽為“朝陽工業”。又因包裝印刷業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對環境破壞程度低(甚至無污染),吸納勞動力能力相對較強,因此被政府作為“都市型工業”而大力扶持。各地政府都給予各種不同的鼓勵與扶持政策,給包裝印刷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據有關資料顯示,至2002年末,我國從事包裝印刷的從業人員約100萬人,工業總產值約630億元,企業約3萬家,其中國有企業約1800家,占6%,集體企業約7800家,占26%,三資企業1200家,占4%,股份公司及民營企業約19200家,占64%。
中國包裝印刷業呈快速發展態勢。據資料表明:2001年我國包裝印刷業工業總產值約560億元,而2002年同比增長了12%左右,達到630億元,從與包裝印刷業密切相關的印刷機械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也同樣能驗證這一事實。據了解,印刷機械行業42家骨干企業的主要經濟指標從2000年以來不斷攀升,年平均發展速度達到16.8%以上,包裝印刷業確實是呈快速發展的“朝陽工業”。
投資主體多元化。包裝印刷業在計劃經濟時代,是以國有企業為主,集體企業為輔的行業所有制格局。從80年代中后期開始,鄉鎮企業通過與國有企業聯營等形式,逐步介入這一行業,90年代開始三資企業擠身中國大陸市場,同時民營企業大量發展,進入21世紀,大量的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為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競爭需要,擺脫長期以來體制所造成的企業負擔與累贅,紛紛改革改制,從概況中我們可以看到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正在逐步淡出包裝印刷業市場,在行業所有制結構中的比重已大幅下降,而且繼續在下滑。如原全國著名國有包裝印刷企業的上海包裝(集團)公司(現為上海包裝造紙(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省造紙印刷工業集團公司、廣州市包裝印刷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印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這些大型國有包裝印刷企業正在積極推進改革、改制、重組,以重振昔日雄風,確立行業中的地位。而持國際先進市場理念與成功經營管理經驗的三資企業以及充滿活力,具有市場快速靈敏反應能力的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的比重則大幅上升。本世紀初,我國包裝印刷業已初步形成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國有、集體、民營、股份制、三資等多種所有制經濟成份共存的行業格局。這種格局將更有利于企業間的公平競爭與市場的規范化。
印刷門類齊全。印刷裝備與企業管理有顯著進步。據有關資料顯示,2002年我國進口各類印刷機械超過10億美元,其中單張紙膠印機進口共785臺,約合3.4億美元。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包裝印刷是以凸版印刷為主的,80年代初膠印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許多產品印刷中逐步取代了凸版印刷,80年代后期凹版印刷異軍突起,以其優良的印刷品質與極高的印刷效率在我國印刷市場中高速成長并趨于成熟。90年代柔版印刷開始在包裝印刷中成為新寵兒。雖然柔版印刷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包裝印刷中僅占3%左右,但其增長速度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十來年中,由幾臺迅速上升到幾百臺,有人驚呼在不久的將來柔版印刷將取代凹版印刷,當然這只是一種比較極端的說法,我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各種印刷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優勢與局限性。但這一說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柔版印刷在我國的發展速度與發展前景。在柔版印刷迅速發展的同時,網版印刷在許多包裝印刷品印刷過程中也被廣泛應用,大大拓展了網印的應用范圍,成為精制包裝印刷產品中錦上添花的一種重要印刷手段。因此,我國目前包裝印刷已基本實現了由單一的印刷方式向門類齊全的多種印刷方式的轉變。其中凸版印刷在整個印刷的比重已由80年代初的 70%左右,下降到24%,而膠印已上升到44%,凹印占20%,柔印占3%,其它占9%。
我國目前的印刷裝備水平較過去也有明顯提高,技術改造速度加快,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2002年進口各類印刷機總額已超過10億美元,其中單張紙膠印機共進口785臺,約合3.4億美元。從國內印刷機械行業來看,2002年整個行業實現工業銷售產值約30億元,同比增長約12%左右。其中除1億多元出口外,其余基本都是內銷,國內印刷機械行業整體制造水平較過去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因此,國產印刷機技術水平的提高與銷售的增長,有力地提升了包裝印刷業的裝備水平。
在提高裝備水平的同時,我國許多包裝印刷企業的管理也在快速進步。由于行業內競爭加劇,迫使企業不僅要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提高硬件水平,還必須通過加強企業管理,提高自身的軟件水平以及綜合競爭力,許多企業,特別是沿海地區的包裝印刷企業,當許多人還沒搞清楚ERP是表示什么意思時,他們已將國外引進的或國內自產的 ERP軟件與本企業的管理實踐較好地結合起來,較早地實現了企業管理信息化。如上海界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紫江集團、北京地大彩印廠、浙扛南方印業有限公司等都作比較成功的探索與嘗試。
包裝印刷園區建設成為熱點。為充分發揮集聚效應與規模效益,各地政府都大手筆圈地,少則幾十畝,多則上千畝建設包裝印刷園區,一時成為一個熱點。如廣東中山的包裝印刷基地,已集聚包裝印刷企業26家,年產值25億元,實現利稅2.5億元。浙江溫州的印刷城目前大小包裝印刷企業約1000余家,年產值約60億元。另外還有江蘇江陰的“中國軟包裝生產基地”,上海的“包裝印刷城”,河北雄縣的“中國北方塑包裝印刷生產基地”等,都已聚集了一定的規模,大有蓄勢待發,引領中國包裝印刷業的宏偉氣勢。
企業之間競爭激烈,整個行業已進入低利或微利時代。70年代中期,包裝印刷業在我國是一個不為政府所重視的一個小行業。自從政府通過國內外產品的包裝對比,對行業進行調查,得出“一等產品,二等包裝,三等價格”的結論后,包裝印刷業才引起政府的重視,并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勵發展。那時包裝印刷企業并不多,規模大的更少,因此企業的業務飽滿、利潤豐厚,像上海凹凸彩印廠、人民印刷八廠當年利潤都在35%以上,大大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高利潤率的行業必然會吸引社會其它行業的企業加盟。20多年來,我國包裝印刷企業的數量幾乎增長了近10倍,大量企業的加盟,加速了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加劇了行業內的競爭。競爭既促進了企業技術改造、人才培訓、經營管理、產品與服務質量的提高,又大幅降低了包裝印刷利潤率。從印刷工價的變化最能說明問題,原來每色令價約30-40元,而現在一般在25元左右,低的甚至已降到15元左右。據業內許多行家講,15元的工價已是無利可圖,應該是屬于虧本經營。這種惡性低價競爭,很可能會蘊含著以次充好、偷稅漏稅、地方保護等不公平競爭因素在內。因此說這種競爭是十分殘酷的,也是無序的。它必然會損害行業內所有企業的利益,最終將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然而由于行業內企業數量的迅速擴展,即使正常的競爭也足以把包裝印刷業推人了一個低利或微利時代。許多企業抱怨,現在業務越來越難接,利潤越來越少。
據包裝印刷業比較發達的浙扛省提供的,有關方面對省內75家包裝企業的調查,75家企業中虧損企業有12家,占16%,虧損額合計為546萬元,占75家企業利潤總額2.71億元的2%左右,75家企業的平均產值利潤率為9%左右,比較發達地區的贏利水平不過如此,可見發達地區更為步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