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日報消息,8月6日,中國商務部作出終裁決定,對原產于韓國、日本的銅版紙征收4%—71%不等的反傾銷稅,期限為5年。
消息傳出,國內銅版紙生產企業信心倍增。通過這次反傾銷,國內企業不僅可以瓜分日韓企業空出的近50億元的市場,更重要的是,將贏得5年的發展機遇。
然而,至少有兩個理由讓我們對國內銅版紙業的暫時勝出保持幾分冷靜。一是韓、日兩國銅版紙生產企業一年后可以申請復審調低反傾銷稅,二是外國企業通過在中國投資建廠與國內企業展開面對面的競爭。
絕地反攻———申請復審
曾經代理金東紙業等四家企業反傾銷申訴的北京市環中律師事務所韓偉罡律師告訴記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法》的有關規定,韓國、日本兩國出口商可以在終裁滿一年后,向中國商務部提出復審請求調整傾銷幅度。如果復審認定其傾銷程度為零,商務部甚至有可能將終裁裁定的反傾銷稅調整為零。換句話說,韓、日銅版紙出口企業還有絕地反攻的機會。
事實上,已經有這樣的先例了。今年1月3日,中國原外經貿部發布公告,將部分韓國產聚酯薄膜反傾銷稅調整為零。這一調整距離韓國進口聚酯薄膜的反傾銷終裁不過兩年半的時間。
再比如說,同樣是中國造紙企業,在1998年對進口新聞紙開始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后的五年間卻陷入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境地。當年牽頭向原外經貿部提出了對來自加拿大、韓國和美國的新聞紙進行反傾銷調查申請的吉林造紙有限公司和江西紙業有限公司,目前經營狀況并不看好。從今年7月開始,中國商務部已經開始對原產于加拿大、韓國、美國的進口新聞紙所適用的反傾銷措施進行期終復審調查,以決定終止原反傾銷措施是否有可能導致傾銷和損害的繼續或者再度發生。
與新聞紙業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格局不同,國內銅版紙業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到幾家大的合資企業和民營企業身上,因而競爭更為慘烈。
有鑒于此,專家建言,啟動反傾銷只是企業維護正當利益的權宜之計,謀求長遠發展先要強身。反傾銷本身也并不是為了懲罰,過分強調反傾銷只會招致對手更為激烈的報復。
迂回包抄———投資建廠
記者了解到,韓日兩國的銅版紙在較高傾銷稅下,出口中國幾乎無利可圖,大多已經黯然離開中國。被征收16%的反傾銷稅的韓松紙業目前已經從上海撤離。
隨著終裁結果的揭曉,原本一致對外應戰傾銷的銅版紙生產企業開始了一場新的博弈。一位業界人士戲稱,“攘外后,要開始內戰了”。
外資早已以合資方式大舉進入銅版紙業。規模最大的當屬印尼金光集團APP中國絕對控股的金東紙業,其銅版紙的實際年產量已達120萬噸。除了規模優勢,在10年前進入中國伊始實施的“林紙一體化”為金東提供了穩定的原料供應。由瑞典SPORA ENSO控股的蘇州紫興紙業,在完成二期項目建設后,銅版紙產量將達到50萬到60萬噸。這正是國際造紙業的規模生產下限。
此外,一些民營紙業也在迅速崛起。
山東晨鳴紙業集團新上的銅版紙項目投產后,其銅版紙產量直抵35萬噸大關。
反傾銷的勝利也迫使那些看好中國市場的外資轉而在中國投資建廠。韓國大宇集團在牡丹江投建的大宇制紙在收購天津造紙廠后,其銅版紙年產量也達到了近13萬噸。日本最大造紙企業王子紙業也已經卷土重來,在江蘇南通投資興建了年產60萬噸的銅版紙生產基地,預計3年內將建成。
未來五年將是發展的關鍵期,銅版紙企業能否用好用足?金東紙業總經理吳省芳的判斷很有代表性——外資投資建廠至少得3至5年,國產銅版紙與進口銅版紙在紙質上已經相差無幾,如果能在管理、技術等方面下功夫,迅速擴大市場規模,國內企業完全有實力與國外企業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