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上海7月16日電,連鎖超市隨心所欲地向供貨商征收各種名目高額進場費,目前已成為眾矢之的。記者采訪國內主要生活用紙生產企業代表和其他供貨商發現,超市收費“三不”是供貨商抱怨最為集中的焦點問題。
——收費項目不合理。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江曼霞表示,一些超市、大賣場收費額度過高,且相互攀比,收費項目逐年增加,企業不堪重負。
杭州的張慶雄說,作為使用分銷網絡資源的代價,超市向供貨商收取一定費用原本無可厚非,但現在不少超市企業為了收錢不惜巧立名目,甚至把一些與經營活動毫不相關的費用也轉嫁給供貨商。譬如,部分供貨商還稱,超市企業到了中秋節要收“中秋促銷費”,到了情人節要收“情人節促銷費”,花樣繁多,可以說“除了清明節外,幾乎所有的節慶日都已成為超市收費的理由”。
——收費過程不透明。超市收費隨意性太強。當前許多超市都存在延遲結算、拖欠貨款等現象,超市企業長時間地占用供貨商的廠方資金,各種名目的進場費大多直接從中扣取,有時甚至不事先征得供貨商的同意。
此外,一些超市收取費用后,用普通發票代替增值稅發票,有的則僅僅開一張收據,而不向供貨商提供正規發票。
——合作地位不平等。談判中,超市企業與供貨商,尤其是中小供貨商往往處于不平等的地位,雙方簽訂的合同中常常附帶“不平等條約”,如商家可以無條件退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