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私營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區許多私營企業走上成功之路,其中不乏叱咤風云的佼佼者。
曾演義過被人稱為“蛇吞象”的廣西寧振工貿有限公司以獨特的經營模式實現高速、穩健發展:從9年前一個年產值只有160萬元,固定資產40萬元,資不抵債而停產的鄉辦小廠發展成為擁有良慶紙廠、蒲廟造紙廠和位于江西省贛州市的寧振紙業有限公司三家企業,年產值達3.5億元,固定資產近3億元的全國最大的私營自制化學漿造紙企業。
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
一般而言,私營企業容易產生權力過度集中和家族式管理。公司員工易產生為老板打工的觀念,認為企業的要求就是老板的要求,員工只順從老板,從而造成企業沒有凝聚力,各項工作得不到真正落實,長此下去會導致萎縮甚至破產。
寧振公司的董事長寧俊深知這種管理的弊端,一直杜絕任人唯親,并積極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方法和措施。
2000年3月,公司作出驚人之舉,以20萬元年薪公開聘請總經理,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以較高薪金和較好的待遇聘用了一批中高層管理人員。把自己的企業交給外人管理,很多人不理解,寧俊卻毫不猶豫。他說,這是為了形成高效的管理機制。當年10月,曾在國有企業任廠長的林子海正式走馬上任,擔任廣西寧振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而寧俊則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考慮企業的宏觀決策。
記者點評: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因為如果企業的經營管理適應不了市場的要求,經營者即職業經理人將會被淘汰,這樣就會促使上至總經理,下到基層管理人員,整體地跟著市場發展需要而不斷地提高自己。同時有利于員工形成為自己、為企業、為社會打工的全新觀念。
實施以制度管人的管理模式。
在參觀寧振公司的廠房、食堂和生活區時,記者看到車間里井然有序,食堂里幾百名職工就餐,卻沒有一點喧鬧聲,生活區里見不到一片廢紙、一塊果皮,忍不住贊嘆起來。陪同的張助理說,這都是完善的管理制度在起作用。
據了解,寧振公司從建制之初就非常重視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準則,公司在企管、行政、生產、質檢、供應、銷售、財務等方面都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準則,2000多款細則,幾乎涵蓋了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和細節。每個員工都知道該做什么,什么不該做。從如何穿戴工作服到車間里如何上下樓梯,從資料的如何簽收到職能部門如何監督制度的執行,從采購物資質量的控制到使用部門的反饋等,處處有章可循。在安全制度上,更是非常茍刻,如有違反,將被待崗1周或1個月。在寧振公司,誰出了錯,只要查查規章制度上是怎么定的,照章辦即可,沒有情可求,誰都一視同仁,因而被罰也心服口服,真正實現了以制度管人。
為了堅持不懈地落實及執行各項制度,公司設立了監察安全部門,建立了監察機制,監督各項制度的傳達、實施,并通過各種方式使職工明白,嚴格的制度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必要手段,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員工的根本利益以及企業更好的發展。
日益健全和完善的人才引進及人才使用機制是寧振的一大法寶。靈活的人事制度和高報酬的分配機制,使各類人才在緊張而有序、嚴格而歡暢的氛圍中充分發揮其才華。既要高效完成本職工作,又面臨著可能被替代的危機,激發著管理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體現自身價值,企業也從中不斷地添注活力。
記者點評: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業的靈魂。企業管理在具體工作中的體現就是在經營過程中,不但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主要是杜絕類似現象的再發生。要做到這一點,以傳統人管人方式是無法實現的。
以嚴密的質量管理創一流的產品。
寧振公司在創建初期,就視質量為生命,并力圖創建優秀的品牌。為此,公司制定了嚴密的質量管理體系,把好從原料進廠到產品出廠全過程的質量關,每個崗位、每個工序、每道流程,都有質量控制指標和嚴格的質量制度,如對成品紙質量的控制,塵埃含量哪怕是超過標準一粒,也要作降級處理。產品質量由此得到不斷提高。
開發、使用化學助劑,提高紙品質量是國際造紙業的趨勢。1998年,寧振公司耗資120多萬元,試驗采用中性施膠技術,開發用甘蔗渣生產靜電復印紙、印刷紙,僅用6個月時間,便試驗成功并投入生產。這種紙以白度高、不易褪色、各種物理性能好的優點,結束了草漿不能生產高級紙張的歷史,填補了廣西造紙技術的空白。在全國同行業中,寧振公司的“華勁”牌產品在市場上獲得良好的口碑,其銷售價格比同類產品每噸高出200—1000元,但仍然十分暢銷,甚至供不應求,公司的庫存幾乎為零。
記者點評:在采訪中得知,國內不少國有紙廠也試驗用甘蔗渣生產高級紙張,可效果不佳。究其原因,管理方面跟不上是關鍵因素。
化私為“公”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寧振公司發展從創業到現在,董事長寧俊可謂嘔心瀝血。1993年,寧振公司還是一家鄉辦小企業良慶紙廠,年產值只有160萬元,固定資產40多萬元,因資不抵債已經停產。寧俊用承包的形式開始經營。1994年,他買斷良慶紙廠產權;1995年收購良慶食品站進行擴建,收購虧損180萬元的蒲廟造紙廠;1996年,收購“沿海沙場”的土地進行廠房擴建;1997年投資2000萬元擴建長網機生產線;1999年,收購廣東茂名燃氣公司邕寧分公司的同時,耗資2300萬元上堿回收治理工程,這一舉動,令全國同行矚目。
2001年,寧振公司收購了曾是全國造紙行業500強的江西贛江造紙廠,成立了江西寧振紙業有限公司,完成了一次“蛇吞象”的壯舉。公司今年上半年將組建以造紙為主的集團公司,并計劃用3—5年時間把握時機,繼續收購合適的國有企業,增加2—3條國內先進造紙生產線,力爭年產量達10萬噸,年產值5億元以上,爭取成為上市公司。
辛苦打下的“江山”,寧俊卻要將其化私為“公”,徹底改變私營企業的產權模式,初步設想把現有的50%或者更多的股份按不同職務配送給中高層管理人員,形成職務干股,每年把企業的利潤按股份分配給管理人員,分紅所得的90%又作為再投入的發展資金,成為永久的私有股權,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企業大部分的股份歸管理人員擁有。究其原因,寧俊說,他這樣做,旨在有利于企業持續性發展壯大,更充分發揮管理、技術等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更有效地引進人才、留住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