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工業是資金、技術、能源均較密集的基礎原料工業,目前我國紙及紙板的產量已居世界第三,但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產品有效供給與需求失衡,產品品種、質量、檔次難以滿足紙業市場需求增長與品種多樣化要求。1995-1999年紙及紙板生產量年增長4.8%,消費量年增長7.4%,進口量年增長21.1%,國產紙自給率由89%下降到82%。年進口紙及紙板和原料用匯約60億美元,為輕工行業進口第一大戶。造紙工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內有效供給不足,產品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小,生產集中度低,木漿比重低,技術裝備落后,能耗、物耗高以及污染治理負擔嚴重等突出問題。
根據目前造紙行業的突出問題和國內市場需求情況,國家經貿委把造紙行業作為國債支持技術改造的重點行業之一,重點支持了新聞紙、高檔文化用紙和高檔包裝紙板三個關鍵紙種。國債技改項目的實施以提高質量檔次、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和增加國內有效供給為原則,依托現有生產能力在10萬噸以上的大型制漿、造紙企業,采用先進造紙工藝、技術及設備,對落后工藝裝備進行技術改造。
國債技改項目共實施了21項,總投資140億元,其中貸款82億元。通過支持高檔新聞紙、高檔文化用紙和高檔包裝紙板等關鍵紙種的生產企業改造,將達到以下標志性目標:關鍵紙種骨干企業,產品質量、檔次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高檔新聞紙實現全部滿足國內有效供給。增加高檔關鍵紙品種,淘汰落后的技術裝備及不適銷產品。淘汰落后生產能力50萬噸。骨干企業技術裝備可達到當今國際先進水平。造紙原料結構得到相應調整,治理污染,造紙廢液實現達標排放。
實施關鍵紙種技術改造項目的20個造紙企業,是在全國7000家造紙生產企業中經過反復研究論證,選擇的具有規模大、經濟效益好、技術開發能力強的行業骨干企業。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更好地滿足國內市場的有效供給,同時使我國造紙行業骨干企業的生產規模、技術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截至2001年10月已開工19項,其中有6個項目建成投產,這些項目可實現部分標志性目標,為國內市場提供高檔膠印新聞紙35萬噸,高檔包裝紙35萬噸,滿足部分國內有效供給。
通過國債技改項目的實施,將使我國造紙行業中的骨干企業具有一定的經濟規模,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增強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同時帶動全行業的技術進步,加快了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原料結構的優化。改造后,企業在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同時,增加了高檔產品的品種,產品質量可達到當今國際先進水平,可全部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同時,節約了資源,減少了污染。隨著企業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節能降耗和綜合治理效果顯著,與企業改造前相比,噸紙水耗下降30%,萬元產值能耗下降5%,噸紙廢水排放量下降40%。企業在改造的同時,配套完成了環保設施,解決了多年未能解決的環境污染問題。
此外,結合國債技改項目,還促使造紙企業通過技貿結合引進技術。具體做法是:組織造紙行業采取技貿結合,抓住近期國債造紙技改項目進口量大(約5億美元),對外商有很大吸引力且國內造紙機械市場較好的有利時機,依托國內有基礎的重點造紙機械制造企業,打破長期以來少數發達國家對造紙機械市場的壟斷,引進先進技術,支持我國造紙機械工業加快發展,以應對加入WTO以后的挑戰和沖擊。經過艱苦談判,中方獲得了廢紙處理系統、大型盤磨、上漿系統、水力式流漿箱、機內涂布機、軟壓光機、高速復卷機、切紙機、可控中高輥9項技術轉讓承諾。
上述技術在引進的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和國產化,可將我國大中型紙機制造技術與國際水平的差距縮短十年,大大增強我國造紙機械行業的競爭力;中型和大中型造紙機有望全部或大部分在國內有效供給,基本滿足國內除高檔銅版紙、特種紙之外,箱板紙、文化用紙和其他辦公用紙紙品生產所需造紙設備的需求,部分產品除滿足國內中大型紙廠的技術改造需要外,還可以向周邊國家出口。可積極促進造紙工業的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帶動整個造紙工業的升級。 |